东北网7月18日电 因资源而兴,是黑龙江省许多资源型城市共同的发展之路。如今,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的推动下,黑龙江省部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初步告别了主打资源的“一枝独秀”,接续产业正日渐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资源立市”面临枯竭之痛
黑龙江省的资源型城市曾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些年来,随着部分地方的资源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相继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增大、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黑龙江省13个市(地)中,各类资源型城市共有7个。“祖国林都”伊春市自1948年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林木资源消耗了55%以上。双鸭山、鸡西、鹤岗和七台河四大煤城的40个国有煤矿中已有12个枯竭。
“资源饭”不好吃了,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开始集中显现出来。产业结构单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企业负担沉重,区域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立足自身挖潜培育接续产业
发展是硬道理。面对资源枯竭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黑龙江省的干部群众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纷纷投入到经济结构调整中,立足自身优势培育替代产业。目前,黑龙江省部分资源型城市的替代和接续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伊春市根据自身优势,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目前,全市建成AA级以上的旅游区14处,森林观光、漂流探险等项目也日渐成熟。在大庆,皮革城、大豆产业园、石化产业园相继建成,单一的石油开采已经延伸出乙烯、丙烯、芳香烃等产业链条,并开发出轻柴油、合成树脂、塑料、化肥、甲醇等精深加工产品。在联谊、华科、黑鸟三家公司分别在国内外上市基础上,大庆市不断促成240多家地方石化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板块。
资源型城市转型任重道远
随着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城市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面对未来的转型之路,黑龙江资源型城市正在加紧谋划,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更快的发展。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按照我省的规划,到2010年,7个资源型城市以优势特色经济为主的接续产业体系将基本形成,资源型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城镇职工的比重将降至16%。
东北财经大学东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肖兴志认为,资源型城市加快发展要把重点放在现有产业经济基础的调整方面,同时,树立跳出原有产业搞调整的新思路,既要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原有传统产业,又要不失时机地发展新兴产业和市场前景好的传统产业,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优势经济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