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9日电 黑龙江省博览中心剧场自1969年建成开始,就承担起了省内各类大型活动的演出任务。省内的众多演员和观众都把能在这里演出和观看演出视为最美好的享受,在他们心中,省博览中心剧场是最好、最美的舞台。
京剧演员朱迎春:台上演出感觉特别棒
省京剧院演员朱迎春是国家一级演员,1970年开始在省博览中心剧场的舞台上表演,他说他永远无法忘记第一次登上那个当时最大、也最先进的舞台时的情景。朱迎春1967年毕业于省戏曲学校,1970年进入省京剧院。凭着在学校里长达7年半专业训练所练出来的深厚功力,朱迎春一进入省京剧院就开始出演很多重要角色。入团没几个月,21岁的他就得到出演《红灯记》中男主角李玉和的机会,演出的地点是省博览中心剧场。朱迎春说,上学的时候,在北京和上海见识过很多豪华舞台,可是却没有机会在上面演出,那次在省博览中心剧场演出《红灯记》,是他在豪华剧场演出的第一次。在登上舞台的那一刻,他激动万分,他说,省博览中心剧场的设计非常规范而且科学,演出设备先进、舞台设置合理、观众容量也很大,在台上演出的感觉非常舒服、非常棒。置身于那样的演出氛围里,演员的情绪特别容易被激发出来,特别是京剧这种舞台艺术,舞台的设置、现场的氛围对演员来讲特别重要,所以那次演出让他深刻体会到表演的酣畅淋漓。
朱迎春进入省京剧院后,团内所有的演出特别是样板戏,几乎都由他出演主角,而省博览中心剧场成了他最主要的舞台。他曾经于一个月的时间里在省博览中心剧场演出达30场。每年数百场的演出场次使他与省博览中心剧场在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当突然得知省博览中心剧场被拆时,朱迎春显得非常惊讶,他说,从个人感情方面来讲,自己表演了30多年的舞台,就这样消失了,就如同失去了一个老朋友,感到痛心不已。而从社会意义上来看,这样一个剧场的消失,则更是一个遗憾。剧场在一个城市里的数量也许不能代表一个城市文化繁荣的程度,但剧场的存在绝对是一个城市文化得以繁荣起来的基础。哈尔滨现在缺少像省博览中心剧场这样的文化场所,它不应该消失在这个城市。
歌唱演员曲冬梅站在这舞台上掌声响起来
省内著名演员曲冬梅对省博览中心剧场也有着特别的感情,当从记者口中突然得知剧场消失这一消息时,她沉默了很久,仍不愿相信这个事实。曲冬梅1986年来到省歌舞剧院,那之后作为主要演员,每年都要在省博览中心剧场演出近百场。她说,演出的环境和氛围对一名演员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歌唱演员,必须要有先进的设备支持、有与观众的交流,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省博览中心剧场里有当年最先进、最豪华的舞台,站在那高9米、宽15米、深18米的舞台上,面对2000多名观众,每个演员都会得到莫大的满足。她至今仍念念不忘2001年那场纪念建党80周年的盛大演出。当时的设置打破了舞台与观众坐席的界限,连接两者的是一个大型乐队。站在舞台的中央,望向乐队和观众,耳边传来的是乐队奏出的音乐和观众反馈的掌声,那种感觉真的是无与伦比。曲冬梅说,她早就看到省博览中心剧场在施工,但她以为是在装修,并盼望着装修后的舞台更加美丽和先进。对于剧场的消失,她觉得非常遗憾,作为省内的一个文化品牌、一个为数不多是专业演出场地,就这样消失实在太可惜了。而作为一名演员,她觉得自己的舞台又少了一个,感到很失落。
文学爱好者吴学哲几乎每天都去看演出
今年75岁的吴学哲家住省博览中心后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艺爱好者,30多年来,省博览中心剧场的演出他几乎场场不拉。吴学哲从小喜欢文艺,不管是戏曲、歌舞还是话剧,只要是文艺表演他都爱看。省博览中心建在他家附近,给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省博览中心建成起,他几乎每天都到剧场里看电影和演出。那时候他在一家公司做中层管理工作,每天从单位下班后,就马上去剧场“上班”,慢慢地,剧场的工作人员都成了他的好朋友。吴学哲收藏了数千张剧场的门票和节目单,记录着他在剧场里为艺术陶醉的那些岁月。他认为自己75岁身体仍然这么硬朗,是跟他爱好文艺分不开的,在艺术的世界里陶冶情操和获得好心情,身体自然也会好。吴学哲认为,剧场的消失是老百姓文化娱乐生活的一大损失,老百姓可以接受艺术熏陶、享受美妙艺术的地方又少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