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秘书规范”该破一破了
就在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秘书批评新华社记者"采访程序不合规范"后不久,又一位秘书批评新华社记者采访不懂规矩。
日前新华社记者就黑龙江省穆棱市投资商反映的问题准备采访该市市长,没想到在市长办公室门口被一位秘书厉声叫停,说记者没通过他不能直接找市长,记者问这是哪的规定,那位秘书说就是穆棱的规定。当记者表示麻烦他给通知一下市长时,这位秘书却撒谎说市长出差了,而记者随后找到了没有出差的市长。
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已经不止一次遇到这种"秘书规范",也不止一次感受到这种"规范"的不合时宜。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秘书"是掌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所以秘书是协助领导办事,不是用来挡驾或替领导做决策的人。
屡屡出现的"秘书规范"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究竟是谁定的"规范"?如果是秘书自己设立的规范,直接代替官员"把关",那就不仅仅是越俎代庖,做了该由别人做的事,而且是严重越权,干涉了政府官员的正常行政。如果是领导自己定的"规范",那则说明领导或是没有尽职尽责地去做自己的工作,或是对百姓摆官威、耍架子,或是干脆就没有能力做好事,只能由秘书代做。
政府官员须了解基层大量的真实情况,秘书应该上情下达而不是挡驾。如果领导不愿意见群众,找不到正当的理由又用秘书来搪塞,这样不仅很难了解真实情况,还会将矛盾激化和上移。许多群众因小事连续越级上访,就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不了解实际情况,不接近群众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不负责任。
新华社记者采访市长之难,让人联想起普通群众找市长会是什么情形。群众渴望与政府官员对话,反映他们的问题和难处,但常常是被这些官员的秘书们以"领导不在"而挡回,真的是一"秘"当关,万夫莫开。多年来,有许多地方政府搞了"市长接待日"、"县长接待日",使老百姓真的找到了说理办事的地方。可是也有许多老百姓在接待日见不到领导,这样看来,确实有个别领导在拿"市长接待日"做秀,他们的身影只是出现在地方新闻里,与他们近在咫尺的老百姓有苦难诉。
诚然,政府官员每天工作十分繁重,不可能事必躬亲,但决不应让百姓都遵守"秘书规范",否则一是宠坏了秘书,让秘书失去自我,二是会给群众高高在上的感觉,那样"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好公仆"都将是一句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