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9日电 黑龙江日报18日刊登评论:穷孩子为何易出息
作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一项内容,2002年,黑龙江开始成立宏志班,首批宏志班分别由大庆实验中学和佳木斯一中承办,各设一个班级,共100名学生。今年高考,这些孩子中94人进入本科录取分数线,被重点大学录取的有85人。升学率远远高于两校整体升学率。
同样的师资力量、同样的教学设施、同样的占有时间———一天24小时,为什么这些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的成绩要远远高于其他孩子?
有志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纪律,恐怕是宏志班孩子的共有特点,也是宏志班孩子能够取得成功的惟一答案。农村贫困家庭上来的孩子,好多连吃一根冰棍都要犹豫再三;衣服是兄弟姐妹轮流穿,补丁摞补丁;家里只有一只灯泡,为省电,轻易不开,所有的学习必须在天擦黑之前拼命完成……正是因为经历了这样的穷、这样的苦,才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才对成功有着更加热切的向往,才有着誓要努力改变命运的志向,也同样才有着漫漫长日中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坚忍和毅力。
宏志班里,自习室的灯光通常要亮到凌晨;上课累了,会主动举手对老师讲:“老师我困了,站在教室后面听好吗?”捡来一个个易拉罐去卖,每个赚一毛钱,一点点积攒起来,买纸印卷子做……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靠着这样点点滴滴的努力,宏志班的孩子才有了由小到大的进步,不但弥补了落后地区教学水平低下的不足,而且赶超并遥遥领先于城市的同学。
相比之下,城市的孩子在向上精神方面就要逊色许多。城里人常用物质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常常许诺成绩达到某某程度会领你吃肯德基、给你买高档玩具、带你去旅游,甚至奖励你汽车。没有经受过生活考验、在生存底线挣扎过的孩子往往还会讨价还价。他们不怕,因为有退路,即使学不好,父母也不会把自己怎样,即便惩罚也不过是象征的、暂时的,心肝宝贝照样还是心肝宝贝。未来自有父母去安排,考上大学固然好,大不了花钱读大学。前途还是光明的,机会还是有很多很多的。
有一个故事。富人和穷人一同走到一个地上散落着硬币的广场上,见惯钱财养尊处优的富人对地上的1分钱不以为然,不屑弯腰去捡;而从未见到这么多钱的穷人则不停地弯腰去捡,不辞劳苦,一分分积累起来,竟也成了不大不小的富翁。
同样的机会,富人的孩子不以为然,很多就是这样被错过;而在穷人孩子的眼里,看到的却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机遇,因此倍加珍惜。或许,这就是穷人孩子容易成功的道理所在。老话所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白手起家、富不过三代”等等,都不过是同样的道理。这警示我们,对那些条件好的家庭来说,父母让孩子多受些苦难的磨砺,人生多经历一些挫折,未必是一件坏事,有时还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