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使用六年 新房成危房 低价出租 校舍变牛舍
2005-07-28 09:19:3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晔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8日电 在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龙兴镇新安村,一座宽敞的大院引人瞩目占地几千平方米的大院、一百五十多米长的红砖房。这曾经是新安村最气派的建筑———龙兴镇新安希望小学。

  但是如今操场变成菜地,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菜地后面是龙兴镇新安希望小学曾经的校舍。从远处看,“校舍”灰墙红瓦、整洁大方,如此规模的村级学校在我省农村并不多见。走近“校舍”,一股腥臭气味扑鼻而来。“校舍”的左半部分已经被修成了一个养鸡场,另一半的几间教室之间的墙壁则被全部打通改建成了一座宽敞的牛棚,窗上的玻璃早已经所剩无几,厚厚的牛粪在窗台上堆得老高。一块已经字迹模糊的希望工程纪念碑伫立在杂草丛中。

  一座宽敞整洁的校园何以破落到如此地步?6月28日记者随同省长信访电话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来到龙江县龙兴镇新安村进行现场调查。

  使用六年,新校舍变“危房”

  据介绍,1996年鉴于龙兴镇新安小学校舍年久失修,已成危房,龙江县团委向齐齐哈尔市团委争取了10万元希望工程款,新安村投入24万元村集体资金,又向村民集资20万元,异地选址兴建龙兴镇新安希望小学。1997年7月,龙兴镇新安希望小学建成,工程建筑面积1256平方米,教学用房总长度155米,宽8米,教室近20间,由当地的瓦匠和了解一些房屋建筑知识的人员自行设计并施工。

  那么这处校舍怎么又不用了呢?龙兴镇党委书记常贵柱介绍说,1998年龙江县遭到了洪水的袭击,新安希望小学校园进水,校舍被泡,墙体出现裂痕,人字架倾斜,天棚脱落,至2003年情况愈加严重,校舍后墙壁变形呈S状。新安村认为校舍已是危房,于是向龙兴镇打报告要求停止使用,龙兴镇又为此向龙江县政府和教育局请示。龙江县组织了由主管副县长、教育局长、房产部门以及龙兴镇的有关领导组成的调查组到新安村进行了现场勘查,认定龙兴镇新安希望小学已是“危房”,同意学生迁出。

  那年,学生搬出了这处校舍,又回到已经维修了的原龙兴镇新安小学校舍上课。考虑到龙兴镇新安希望小学校舍不能闲置和废弃,经资产评估后,新安村村委会将其分别以5年5000元和5年7500元的价格出租给村支书马增库和村民周美金用于牲畜养殖。而村民认为,这么大的房子租这个价实在太“优惠”了。

  建筑专家详解“危房”

  记者与省长信访电话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对原龙兴镇新安希望小学校舍的内外结构和墙体进行观察后,并没有发现教室出现龙兴镇党委书记常贵柱介绍的“险情”,整个校舍除了两处板条抹灰出现塌落以外,校舍的墙体和屋顶木架结构基本完好,记者在房顶观察常书记强调的“变形呈S状”的墙壁变形并不明显。

  这样的校舍难道就是危房?随行的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王有军高级工程师对龙兴镇新安希望小学的校舍进行了现场勘查。王有军工程师说,这座校舍的地基建得非常好,因为校舍地基建筑在河流石上,使得地基的承载力高,房屋经水浸泡后不会出现冻涨及沉降现象,不会对房屋的结构产生影响,现场勘查也没有发现地基与墙体接触处有水平及斜向裂缝,混凝土梁未发现有变形及裂缝现象。

  省寒地建筑设计研究院最终的鉴定结论是:“该房屋基础、墙体无损坏迹象,屋架无垮塌迹象,屋架安装不垂直,屋架构造做法不满足有关规定要求,根据《危险房屋鉴定标准》,该房屋危险性划为C级,如继续使用,须对吊顶棚进行维修处理,屋架杆做法按国家规范要求进行处理,处理后房屋可继续使用。”

  学校离开新“危房”搬回老“危房”

  距离这座“危房”不远就是龙兴镇新安小学现在的校舍,当年这座校舍就是因为被村里认定为危房,才又投资修建了新的龙兴镇新安希望小学,如今新校舍也成了“危房”,学生们只好又搬回了维修后的旧校舍。两座校舍相比,如今的新安小学无论从校舍面积还是配套设施上均较原来逊色很多,整座校舍的面积不足原来三分之一,教室狭小,仅十平方米左右。

  54万元,在并不富裕的龙江县农村,可谓“大投入”,崭新的校舍刚刚建成几年就被定为“危房”停止使用,“危房”的结论是如何作出的?经过建设部门的鉴定吗?

  经调查,龙江县作出学生迁出龙兴镇新安希望小学的决定时并没有征求建设部门的意见,村里打上来危房的报告,县政府和教育局的干部现场办公就决定了。龙江县对此的解释是,当时情况紧急,疏漏了。

  几年过去了,“危房”仍然伫立在村头,昔日的操场变成了菜地,原本宽敞的教室变成了鸡舍牛棚,而学生们在新校舍转了一圈又重新回到了经过维修后的旧校舍,村民们为新学校投入了四十多万,换来的却是菜地、鸡舍和牛棚,他们当然心疼,在他们看来这个鸡舍和牛棚实在是太昂贵了。

  如果为了学生……

  六年时间,孩子们在两座校舍之间转了一个圈,这一事件耐人寻味。

  在采访过程中,当地的村镇干部不断强调:现在孩子们上课的校舍虽然是旧校舍,但是经过维修后很安全,足够使用。这使我们不禁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当初就不能维修旧校舍继续使用,反而要投入几十万元去建设新校舍?建设新校舍不仅动用了宝贵的社会捐款和村集体多年积累的财产,同时向村民集资又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如此代价究竟值不值?一“新”一“旧”两校舍,先天条件和后天设施迥异,为什么不放弃旧校舍,修缮新校舍呢?在“回归”旧校舍的过程中,学生、学校、村民的损失是巨大的,而这样的“搬运术”便宜了谁呢?

  有人说要以父母之心办教育,说的就是办教育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要有一颗真真正正为孩子们成长着想的心。如果这颗心偏离了这个准则,想问题、办事情就会出问题。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