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8日电 题:种地一十九年 产粮上亿公斤记土拉坷里的“出息人”
“地里刨食饿不死人,土拉坷里不出息人”。老一辈人都这么说。
琢磨琢磨,回味回味,这话要搁在许久以前,可能还有点道理,可如今再提起来,咋说也不叫人信服。
你别撇嘴,也别不服气,今个,我就给你唠唠一个土拉坷里的“出息人”。
种地一十九年,产粮上亿公斤,固定资产90多万元,连续两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的种粮大户。
王跃宇,这个年过半百的农民,靠种地,硬是种出息了。
早在多年前,当家乡人争着、抢着往外奔的滚滚“热浪”中,王跃宇却“冷冷”的把目光盯在了黑油油的土地上。
农民不种地,还能干点啥?
当初,王跃宇就这样反复问自己。其实,他也知道,农民不种地,干别的照样可“出息”。但,种地毕竟是农民的“看家”本领。
十亿人要吃饭,靠的是农民。农民,就决不能把“看家”本领丢了。
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不做平平庸庸的农民。这是王跃宇的口头禅。
建家庭农场,土地里“种金豆”
1990年,王跃宇拿着积攒的3万多元,试种了1500亩大豆,没想到,当年居然挣了10多万元。
小试牛刀便见锋刃。带着喜悦,王跃宇扩大土地面积,添置农业机械。
赚了投,投了赚。几年光景,王跃宇的“雪球”是越滚越大。
1台“约翰迪尔”1075收割机,4台拖拉机,3台运粮车,1台北京吉普,配套农机具多台(套),还有300多平方米的种子仓库。发展至今,王跃宇家庭农场的固定资产接近百万元。
自打1996年起,王跃宇家庭农场,年生产粮食400万公斤以上,年收入50万元左右,那票子赚的嘎嘎作响,直让人眼搀。
王跃宇,身上新鲜事就是多
开着汽车去种地,靠着科技来打粮,握着鼠标把粮卖。
网上遨游,查阅信息、掌握信息,了解行情,推销产品。近年来,王跃宇卖粮价格始终走“牛市”,粮价每斤要比别人多卖2-3分钱。
千万别小看了这2—3分钱,算起来一年就可王跃宇多赚回来5万多元。
啥事都要抢个先。王跃宇说,他这一万多元的电脑,买的值。
脑子新是其一,有胆识是其二。“跨区域种植”,就显示出了王跃宇的魄力与不凡。
富锦市与南韩合作开发水稻生产,建起一个头兴农场。王跃宇转移重点,在那里种地面积4500多亩。
舍近求远,背井离乡,外出种地,为的啥?
队里,四分之一的土地,都让咱种了,别的农户咋办?再说,那里政策好,种地更来钱。王跃宇一语道破天机。
在头兴农场,王跃宇,第一大种地户。多年经验积累,搞出一套科学耕种、合理轮作的种地“绝招”。“绝招”指路,王跃宇的大小麦、大豆田,年年都成为标准示范田,连富锦市的农民也远道来参观学习。
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效益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使王跃宇“名利双收”。
这不,实地监测,考查论证后,2003年,省农委也频频光顾王跃宇的家庭农场,近千亩高油大豆种子开发基地,很快建起来了。担子重了,王跃宇信心增了。
雇工,8人,全部是贫困户;借钱,10万多,从不催别人还;播种,用车,总可别人先来。
没有“忘本”,没有“变质”,这就是富裕后的王跃宇。
土拉坷里还真“出息”人。看到这,咋样,你该彻底服气了吧。
对了,忘记告诉大家了,咱讲的这“出息人”,是友谊水稻分场四队的知名人士。
假如,你也要想当个“出息人”,那就请来这里“地里刨食”,不对,应该是“地里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