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8日电 来自振兴前沿的消息显示,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规模正在迅速提升,吸引外商投资的“洼地效应”正在日益显现。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吸引外资的魅力仍稍逊一筹。2004年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资猛增到74.3亿美元,占全国12.3%%,但我省实际利用外资仅为14.5亿美元,基本上还处于相对封闭的内循环经济状态。
有专家断言:跨国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是催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效途径。如此,怎样让更多的跨国企业跨入龙江大门?
牵手龙江别有洞天
在今年的哈洽会上,省国资委邀请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外客商70多人,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煞费苦心赢得满园春色。龙煤集团同日本伊藤忠商事、日本三菱瓦斯化学、日本三菱重工等国际知名企业签署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协议。龙江企业与跨国公司实现“联姻”。
事实上,这种合作并非始于今日。跨国合作在我省有许多佳话。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计划经济时期,是国家收获机械行业的排头兵,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企业已经到了濒临破产边缘。1997年,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合资后,通过不间断的技术改造,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为企业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企业完成产值3.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实现税金911万元,利润594万元。国有企业通过跨国重组“梅开二度”。
跨国合作不仅为老工业基地带来新生和振兴,同时也给跨国公司创造了更大的利益空间。我省的国有企业具有很多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工业基础优势等等。只要嫁接好,就能形成新的市场竞争力。本届哈洽会上,诸多中外客商表示,黑土地所产生的经过良好培训的具备基本专业技能的劳动力队伍,是黑龙江省同其他地区相比所具有的深层的、有竞争力的优势,它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把黑龙江打造成“魅力场所”
振兴战略使黑土地汇聚了世界的目光。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卫兴华便是其中之一。大约两年前,中国美国商会成立了振兴东北工作小组,支持中国政府振兴东北的计划。工作小组负责联系那些长期作为东北的朋友并在东北进行投资的会员,以及那些正在探索东北投资机会的会员。
成功地构建外商投资体系可以为整个社会带来益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卫兴华为我省的投资环境“号脉”。他说,与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像黑龙江省这样的省份需要继续加强教育、交通和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健康和稳定的经济环境。也就是说,要把黑龙江省建成能够取代沿海地区成为吸引那些专业人士及他们的家庭和事业的魅力场所。
2003年,仅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几个省市就占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还多,这一事实表明说服投资商冒险在二期和三期市场上持续投资是一个挑战。但卫兴华认为,黑龙江省及其省会哈尔滨以非常有建设性的方法和勤勉的态度迎接了挑战。美商会有很多在黑龙江省有长期投资的公司和朋友,像约翰·迪尔投资公司、嘉吉投资公司、通用电气、爱默生公司等等,他们都对黑龙江省的商业基础设施提高改进的速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政府一体化和黑龙江省投资环境的改善给予了高度关注。
跨国合作进入“蜜月期”
德国鲁尔集团公司是世界500强之一,主营业务是煤炭开采和煤矿机械生产。德国鲁尔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格尔雷西博士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德国鲁尔区的经济转型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鲁尔集团致力于在煤矿和机械设备方面的发展,与黑龙江合作时,不仅为黑龙江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鲁尔集团的许多先进经验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也大有益处。
事实上,拥有所有权并不是跨国公司在我省投资的唯一途径。一些公司像巴特尔制造公司,经常通过分阶段给他们的主要供应商投入相对较少的资金,而且提供相当大量的技术支持,提供丰富的管理培训,在产品质量、销售和利润管理方面提供帮助,但他们不占有任何股权。这种类型的投资由于其较小的规模而经常不被政府部门重视,但是它却在拥有共同利益的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了长期的纽带关系。这是另外一种投资模式。卫兴华认为,黑龙江省的许多重工业企业可以以此加快现代化改造的进程。
卫兴华说,像中国东北的其他地区一样,黑龙江省非常重视老国有产业,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重型设备制造、化学、汽车、能源和食品加工工业。因此加快这些产业的重组和现代化进程是振兴黑龙江经济的重要因素。无论对于黑龙江,还是对于跨国企业,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事实上,卫兴华个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卫兴华是国际煤机集团的投资商,他就是被我省改革的承诺所打动,已经决定不仅要在我省投资而且要将他们的国际总部建立在哈尔滨。
目前,我省国有企业正在进行的开放式改革,使国有企业与跨国资本的合作进入了“蜜月期”:国有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在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下正在逐步卸掉,全省投资环境越来越好,跨国合作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市场环境。
可以预料,一个开放的黑龙江,一个真诚合作的黑龙江,一个鼓足勇气奋发向上的黑龙江,必将成为跨国公司的栖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