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从“基础不牢”迈向“旱涝保收” 基础设施改造支撑农业大省建设
2005-07-29 09:17:5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宪武 马云霄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9日电 进入6月以来,暴雨和冰雹等气象灾害频发,暴雨使低洼地块一片汪洋,重灾区农作物遭受着灭顶之灾。据各受灾地区上报统计,全省受灾县(市)多达27个。

  灾害来临人们在反思,多年来黑龙江省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低,影响着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成为人们的共识。

  的确,在我省农业开发项目区走走看看,听听农民发自内心的话,可以验证我省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百亿资金改造中低产田

  黑龙江省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低,一直是影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制约因素。据了解,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18%,低于全国40%的水平。

  据省农业开发办介绍,从1998年到2004年,我省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100.7亿元。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形成了新增60多亿公斤粮食的生产能力,占全省同期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30%以上。

  为了充分发挥我省土地后备资源雄厚的优势,2004年省财政配合有关部门争取国家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23089万元,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30个,新增耕地7313.2公顷;省级财政投入9115万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6个,新增耕地22775公顷。

  与此同时,我省针对“东涝西旱”的自然特点,在东部三江平原走“排蓄结合、以稻治涝”的路子,在西部松嫩平原大打机电井,走旱灌的路子,改善了农业的水利条件。如今,原来非旱即涝的项目区土地经过综合开发治理,变成了高标准稳定高产田,实现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800万亩。

  设施农业让农民腰包鼓起

  抚远县浓江乡农民孙吉永一家,2004年承包1栋蔬菜温室、11栋蔬菜大棚和22亩陆地菜,年纯收入达到7.3万元,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绥芬河市阜宁镇北寒村农民冯树祥2004年共种植元葱、西瓜等69亩,纯收入达到4万元,一家三口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

  如今众多的农民尝到了设施农业带来的甜头。据省农业开发办介绍,农业综合开发在大中城市的郊区和边境县份,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实行资本技术高效集约经营,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截至2004年,全省共投入设施农业建设财政资金2.7亿元。温室、大棚设施的迅速兴起,推动了蔬菜产业大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农业开发项目区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

  向“旱涝保收”迈进

  据省财政厅介绍,多年以来,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直是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中央和省级共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388万元,建设了松嫩干、松花江疏浚、水利枢纽等76个项目。全年共安排小型农田水利、防汛和岁修补助费等资金20545万元,水利建设基金13779万元,集中投向以水毁工程修复、库塘沟泡维修、打井配套为主要内容的水源工程建设和以渠系整顿为内容的灌溉、治涝工程建设,这使我省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由“基础不牢”向“旱涝保收”探索,今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确保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低于上年水平,主要用于加强骨干工程和新建灌溉工程建设,抓好现有大中型灌区配套及节水改造,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大发展节水灌溉,重点实施西部旱区和东部涝区的治理,提高水资源控制和利用能力。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