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3日电 招商,是个老话题,但新问题还是不断出现。近日有媒体披露,省内某地有60%的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后几年内纷纷“搁浅”,有的已经撤资。主要就是由于地方承诺的条件不能兑现、基础设施环境差等方面原因。当初辛辛苦苦引来的项目,却又眼睁睁地成为镜花水月,由“一哄而上”变成了“一哄而散”,惋惜之余,发人深思。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造百丈高楼,须先打牢墙脚,筑好基础,基础不固,遗患无穷。招商工作就如同建一座大厦,没有环境、资源和政策等软硬件作支撑是难以完工、达效的。这些年,各地招商引资进入白热化竞争,很多地方在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区位优势、没能统一完善配套政策及市场预期不明的情况下,一味通过给部门和干部定指标、下任务等方式,赶着他们出去招商。结果是,招商者各自为政,许给了投资商很多“空头支票”,而当对方拿着“支票”来兑现时,地方政府往往无招以对,显得手忙脚乱。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我们常听说某某地方展会很风光,签约仪式搞得也挺热闹,但事后就杳无音信。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地方政府没有充分做好招商的准备,盲目行动,仓促行事,甚至轻率急躁。有些官员在对外招商时,胸脯一拍,信誓旦旦,建设用地如何多、匹配资金多么厚、扶持政策怎样优,可一进入实质对接,往往就这也不中,那也不行,甚至“一推六二五”。还有的翻脸变卦,在已达成的协议上,添加新的砝码,欲“拿对”客商一把。更有甚者,项目没落地,一些职权部门便争相而上,想方设法向投资者勒拿卡要……这些年,因落实项目用地而引发的农民上访,因一些地方言而无信、推诿扯皮而致使投资者掉头走人的事件并不鲜见。用百姓的话说,为人做事不实在,光靠嘴上去忽悠,怎能招得来商,如何安得住商呢?这样不仅最终劳而无功,而且也弄臭了自己的名声。
年初,海南农垦招商团在某展会上,一举签得了总投资20多亿元的旅游开发项目。招商团负责人的经验介绍颇值玩味:“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改过去各自为政的方式,而是以产业为优势,以资源为纽带,把项目与土地联系在一起,在高起点的前提下,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审批,发挥了展团的整体实力和办事效率。”看来,招商引资要取得实效,得有牢靠的基础才行,这个基础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优惠政策,更包括一诺千金、一抓到底的落实能力。
由此联想到我省正在建设中的哈大齐工业走廊。日前,政府部门在对进展情况调研时发现,个别启动区建设规划尚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力度还不够大。笔者认为,作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如何高起点、大手笔搞好规划建设,借以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极为重要。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完善道路、电力、通讯、给排水等配套设施,把启动区基础工程“扮靓”,尽快由概念招商转向依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招商。如此,才是务实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