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3日电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黑龙江高校实施三年,600余名大学生到边远贫困地区就业。就在今年应届毕业生中,报名者达1600名之多,100余名赴甘肃等地工作,210余人赴黑龙江省边远贫困地区创业。这一方面缓解了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边远贫困地区输送人才支援了国家建设。然而,如何才能使这项计划更好地开展下去?只靠国家的号召和大学生自己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政策的支持与保证。如,志愿者在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的鼓励政策,是否配套、能否落实,将起很大作用。
这并非空穴来风。黑龙江省自去年开始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许多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支援当地建设。按照相关文件规定,这些志愿者可享受一定的待遇,包括在当地就业可得安家费2万元、工资在定级基础上上浮、升学降低分数、提前一年评职等等。可是,据反馈,许多待遇将无法兑现或难以兑现。有学生向当地政府提出兑现请求,回答是现在没钱,以后再说。对此,志愿者心里没底。
为什么落实起来这样难?有人说得好,关键还在于地方对人才的重视不够。如果没有了地方政府的重视,没有了地方财政的支持,很多都是纸上谈兵。如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了一句空话,伤害的又岂止是一批志愿者的感情?外来人才难留,本土人才也会不断流失,形成恶性循环,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
几年前省内媒体报道过: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杨秀民与妻子双双来到肇源县的乡村当医生,治病救人,造福一方。后来,其儿子求学,杨要卖掉房子四处借钱凑够学费,自己病倒住院,竟要靠各方救助。如果杨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各方面待遇绝不会这样。或许杨为了心中的理想奋斗,不会以此为苦。但我们有什么理由在他们付出这么大牺牲的同时,又把他们遗忘呢?
又将有一批大学生立志扎根基层,走上艰苦的工作岗位。他们的青春会在贫瘠的土地上闪光。但如果没有一系列的政策上的支持,他们的理想就很可能在现实的铁壁前碰得粉碎。我们担心的是,他们能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