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记者深入走访 查探成人保健品“猫腻”
2005-08-03 13:59:3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米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8月3日电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哈尔滨市大约有近千家卖成人保健品(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性保健品,编者注)的,店开得越来越多已是不争的事实。省卫生监督所的稽查人员告诉记者,没有合法经营手续、冒用文号、假冒产品充斥似乎已经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代名词。近日,记者随省卫生监督所对哈市成人保健品市场进行了深入走访。

  记者暗访

  假药、超范围经营泛滥

  随访时,记者发现一些保健店里常有许多拎着大布兜的人。看到有人进店,这些人就会停止与店老板讲价,而上前询问是否买壮阳或自慰器等性用品。兜售者自我爆料:“产品绝对不会吃坏人,合上成本就卖。”

  在南岗区民益街154号的“顺意仓买”,店内有一个专门卖性保健品的柜台。令人惊讶的是,连接仓买店的一条走廊两侧,是一个个包房。店老板承认,有很多住宿的人买性保健品。在新特高保健品商行,检查人员不经意地碰了一下墙板,墙板居然分开,门后面是一个仓库,该仓库内有许多“三无”产品及超范围经营产品。

  据了解,网络销售性保健品同样泛滥。敲入“性保健”三字搜索,五花八门的宣传简介和联系方法跳了出来。记者随意拨通了一个电话,称想购买性保健品,对方爽快地向记者介绍了相关产品的价格。当记者问是否是正规厂家生产时,对方强调只能保证是正品。最后记者提出是否可以当面交易,对方表示没有问题,不过强调不能开任何发票。

  经营者说消费者从不要发票

  “我卖性保健品10多年了,曾经最辉煌的时候一天纯挣3万多。”“现在经营的产品多属非正规产品,干我们这行,大约有三种进货渠道。一种是来自于医药保健品展销会;另一种大多为电话订购,供货商派人送货上门,现金交付;其次是我们这些经营性保健品的店主互相串便宜货。进货价几元的商品,可以销售到上百元。”

  “店里的大部分商品都不让卖,但关键的是有没有人买。”在省卫生监督所,一位业内人士一语道破了性保健品为什么屡查不禁的原因。

  “说实话,开店这么长时间,从来没有消费者来找。”

  “没人向你们索要发票吗?”记者问。“怎么会?来买这些产品的人多数买完了就走,才不希望你跟他多说一句呢。”

  据记者了解,在性保健品中,催情、壮阳药品是消费者购买的重点商品,在利润来源上,80%以上来自壮阳、催情药品;18%大约来自仿真器具,一款电动的充气娃娃进货价格200元左右,而标出的是1800元,而进货价几元钱的性保健品能够卖到几十元、几百元,更是司空见惯。利润之高,是性保健品店越开越多的利益驱动力。

  卫生监督所成立4年1起投诉

  据了解,省卫生监督所自2001年建所,4年来只接到1起关于性保健品的投诉。2003年10月23日,哈市居民刘某在香坊香顺街伊甸园保健品店买了“战神100”,服用后出现头晕、心跳过速、浑身乏力等症状,当晚双腿肿胀难捱。刘某的母亲到省卫生监督所进行了举报。

  省卫生监督所市场整顿办公室主任郭伟说,现在,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环节,经营者都抱有吃不坏就没有事的侥幸心理。许多保健品店通过不法渠道,进假冒改善性功能的产品欺诈消费者,把这类产品和正规的保健品混在一起销售。实际上,这些“三无产品”由于成分复杂,一旦出事,就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事件发生。而在以往的检查中,即使收缴了假货,因为其来源不明,无法追究生产厂家责任。更有甚者,大多数消费者虽然觉得不好用,但因为不好意思,干脆就不投诉,这些都助长了性保健品假货的泛滥。

  今年7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名称不得使用明示或者暗示治疗作用的文字。郭伟说:“在被检查的药店及性保健品商店中,大部分相关保健产品、食品、消毒品等,生产经营者都在产品名称、标签或说明书中明示或暗示其产品为性用品,可改善性功能,有的甚至擅自更改产品名称、标签和说明书、伪造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文号,误导并欺骗消费者。”

  管理交叉成人用品市场无序混乱

  据了解,成人用品市场由计生、卫生、药品监督、工商等多家部门交叉管理,药监部门只能针对“药”字批号的相关产品进行监督。而对于“食”字和没有批号的产品,消费者只能找卫生部门或工商部门处理。正是因为管理交叉,导致成人用品市场长期无序的状态。

  省卫生监督所市场整顿办由于人手有限,除了每年不定期的检查七八次外,只能靠消费者的举报对保健店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对违法产品进行取缔。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