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啤酒喷泉”遭社会公众批评 学者:企业应有社会责任感
2005-08-05 06:10:2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张 焱 王松岩 王健泽 徐 朝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8月5日电 昨天黑龙江晨报关于“哈尔滨啤酒企业耗费90吨啤酒打造‘啤酒喷泉’”的报道刊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表观点,对这种行为予以谴责和批判。

  普通市民:企业也太能装了!

  北京某市场顾问公司工作人员李延今天特意从北京打来长途电话,他在电话里说,他是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一直在北京工作。哈尔滨啤酒有百年的文化,在外地工作的日子里,李延一直以“哈啤”为骄傲,经常在同事面前炫耀。今天,同事们看到这个消息后,都来嘲笑他,现在,他感觉“哈啤”给他带来了耻辱。他表示,他曾关注过“大连啤酒节”和“青岛啤酒节”,那些啤酒节搞得都非常专业,具有国际化水准。哈尔滨作为一个啤酒文化悠久的城市,利用啤酒节宣传啤酒文化,提高形象是件好事,可是用近百吨啤酒打造喷泉本身就是对啤酒文化的一种践踏。

  一位姓张的老先生在电话里非常气愤地说:“我们的企业也太能装,太能摆阔了。中国自古就有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企业这样宣传,起到了反作用。这不仅不能使老百姓增添对企业的好感,反而倍增反感。”

  昨天10时许,记者来到哈市中心休闲广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搭建展台,会场内到处是“哈尔滨啤酒”的标志。会场内除了工作人员外,还有很多围观的群众,看到工作人员将池内剩余的啤酒倒入水井,群众们都非常气愤。

  家住动力区的市民刘品章一面叹气一面摇头,他说,“啤酒喷泉”只能存在几天的时间,利用这种形势搞宣传,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还不如把钱花在广场的绿化建设上,这样既能给市民创造一个长期、舒适的生活环境,也能给外地人留下好印象。

  在曼哈顿附近骑三轮车的残疾人李某说,他每天在外面拉活,早出晚归,风吹日晒,一个月勉强能挣几百元钱。他就是每天工作24小时,也得几十年才能挣到近百吨啤酒的钱。为了弄个“啤酒喷泉”,几天就将他几十年才能挣到的钱花掉,他感觉很心疼。

  家住中心休闲广场附近的张先生说,用那这么多啤酒造喷泉,还不如将啤酒主动送给像建筑工人等那些在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人喝,既能给他们解暑,增加了劳动的动力,也同样能起到宣传的效果,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商家怎么就想不到呢?

  专家学者:企业应有社会责任感

  昨天,得知本届啤酒节上有关部门要建“啤酒喷泉”的消息,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由莉颖副教授和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韦恒副教授针对“哈啤”的“摆阔”行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韦恒说,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讲,企业搞宣传应注意新颖性和创意性,而“哈啤”在推出“啤酒喷泉”的创意时,无疑把这两点考虑得非常清楚,消耗90吨啤酒的大喷泉一定会吸引市民乃至媒体的“眼球”。

  但是,不管是何种形式的“造势”,其最终目的不但是要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因为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带来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但是,“哈啤”如此奢侈的做法,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想法格格不入,不仅带不来“美誉度”,相反,负面的影响还会降低“哈啤”的“知名度”。

  由莉颖说,企业的生存、成长,需要的不仅是优质的产品,更需要内在的精神文化。作为一个大企业,内在的精神文化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我们现在的时代潮流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以企业的精神文化体现的也应是“和谐”。而和谐中体现出来的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节约。只有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才能赢得员工和消费者真正的信任和拥护。

  “哈啤”职工:喷泉喷出我们的血汗

  闻听“哈啤”用近百吨啤酒为本届啤酒节“献礼”,“哈啤”职工痛心不已。职工们均表示,“哈啤”不应该用职工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啤酒“摆阔”,“啤酒喷泉”喷出的不是啤酒,而是职工们的血汗。

  一位在“哈啤”工作了30年的张姓工作人员提到此事就感到非常痛心。他激动地对记者说,也许喝一瓶啤酒只需要几分钟,但我们生产一瓶啤酒却需要3个月。从最初的原料大麦进车间,到发芽、除根、粉碎、上大锅、发酵、后酵、洗瓶、灌酒、杀菌,一直到一瓶啤酒出厂,这其中需要十五六道工序,每一道工序最少需要2名工人,这就等于30多个人生产一瓶啤酒。每一道工序工人们都不敢有一丝的马虎。一道工序出错,简单点说会影响整个生产进度,严重的会给喝啤酒的人带来生命危险。而“哈啤”竟然将近百吨啤酒扔在池子里,这位工作人员认为这是对职工劳动成果的漠视,是对职工的不尊重。讲到生产过程中的辛苦,一位姓宋的工作人员激动不已。他告诉记者,啤酒生产车间就像闷罐一样,空气不流通,室内闷热潮湿。人一进到里面,就感觉到热气“腾”地扑到了脸上,潮气一下子就把衣服打透了,那股难受劲就别提了。工厂有规定,工作时间必须穿工作服,所以工人们只好忍着湿衣服贴在身上还要继续工作的痛苦。有的时候实在热得受不了,就光着膀子穿工作服,不到一小时,工作服就能拧出水来。由于长期处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人们身上会经常起些小红疙瘩,又疼又痒,只好经常涂些红霉素软膏。“哈啤”有着百年的历史,作为百年老厂的职工,职工把企业看得很重要。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平时自己在工作的时候一丝不苟,就是觉得一定要对得起“哈啤”这两个字。但“哈啤”为了“摆阔”、“充门面”,而将职工们的血汗付之东流,这是在伤职工的心。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们付出了大量劳动,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在一位姓马的工作人员的右眼眉处,有一道长约3厘米的疤痕,这个伤疤使他的眉毛少了一段。他告诉记者,他是一名灌酒工,在一次灌酒的时候,由于灌注压力过大,啤酒瓶突然爆裂,当时他就觉得眼睛的周围被什么东西刺的生疼,鲜血瞬间流了下来,挡住了视线。在医院里,医生从他的右眼眉处取出了几块玻璃碎片。在他的左肩上、胳膊上、脖子上,记者又看到了四、五处伤疤,最小的有2厘米,最长的达到4厘米,这些都是灌酒时被瓶子碎片崩坏的。听说自己用血汗换来的啤酒被浪费掉,马师傅沉默了许久。

责任编辑:刘华

【专题】冰城啤酒泉滚滚而出引争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