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5日电 在黑龙江省林口县龙爪乡南山西坡上,矗立着一座高3.5米,宽1米,厚约0.4米的纪念碑。阳光下,“于化南烈士殉难地”八个金黄色大字闪闪发光。这里,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四、五军与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联络员于化南牺牲的地方。
近日,记者在当地人的带领下走进了林口县龙爪乡朝鲜族一心村。据村里老人说,1945年12月19日早晨,中共勃利地委书记兼专员于化南带人来到这里,因叛徒出卖,于化南被国民党24团逮捕。敌人酷刑拷问于化南,他的膝盖骨和脚踝骨被打成了酱黑色,牺牲时年仅41岁。
据《黑龙江省省志》记载,于化南1904年生于山东省文登县宋村镇东孔格庄,28岁到东北投身革命,至牺牲时,一直未归乡省亲。1936年,他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出的驻满洲省委巡视员吴平的联络员,与抗联第四、五、七军和地方党组织联络,并积极收集日伪军事情报,宣传抗日救国方针政策,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筹备物资支援抗日斗争。1937年3月10日,在林口县三道通四道河子沟里成立中共吉东省委,于化南被选为省委常委。4月,他经海参崴去莫斯科,向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汇报工作。1938年回到延安,在陕北工作。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后,于化南随由延安出发的干部队伍挺进东北,任中共勃利地委书记兼专员。
据龙爪乡80岁的张老汉介绍,村里的许多老人都能证实,于化南就义的时间是1945年12月20日上午9时。
当时,老百姓们躲在山下看见,匪团长段振久亲自指挥200多名荷枪实弹的匪徒押着于化南上了龙爪南山。匪徒们把于化南的衣裤鞋帽剥光,让他光脚赤身站在雪地里。他愤然怒喊:“虽然杀了我于化南,但共产党的事业一定能成功!”匪首段振久怒而下令开枪,于化南倒在了龙爪南山。匪徒走后,老百姓们赶紧上山寻找于化南的尸体。
记者看到,于化南烈士殉难地纪念碑系砖骨混凝土水刷石结构。碑阳西向用黑色人造大理石贴面,碑阴为红色志铭为于化南烈士生平简介。碑座四周占地54平方米,筑起长9米、宽6米、高1米的砖砌栅栏围墙,高耸的碑身一如英雄不屈的铮铮傲骨。
张老汉说,新中国成立后,很多抗联老战士多次来此地缅怀于化南烈士。于化南烈士纪念碑的碑文就是由抗联老战士陈雷亲笔题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