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只怪树长错了地方?
2005-08-09 09:38:1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陈宝林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8月9日电 看了这个题目,也许会有人纳闷儿:树长在哪里还有区别吗?实际上,长在不同地方的树木,有时得到的待遇差别还真是不小。近日有媒体报道,哈尔滨市郊区原松江电机厂附近有一片50万平方米的天然林地,生长的都是树龄40岁左右的珍惜树种黄波罗,其生态价值远超过植物园。然而三年来,由于一条排污管线损坏后污水四溢,目前已有3000 5000棵树被污水浸泡而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并奔走呼吁,但至今这个问题仍没能彻底解决,还不断有新的树木死亡。

  据林业专家讲,黄波罗这种树生长非常缓慢,人工很难栽植,因此非常珍贵。如此大面积地被毁,如果有关部门一直不知情,倒还也可以谅解,可现在媒体都披露了,为什么还迟迟得不到解决?这让人在痛心之余,又实在不能理解。因为谁都知道,哈尔滨这两年正在大力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对树木栽培和保护可以说是相当重视了。大树进城,每年都花费数千万元,养护也耗费了大量人力,使城区生态环境大为改善。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为何却对数千棵珍稀树木惨死反应如此冷漠?

  想来想去,我们只能找出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些树长错了地方。

  何出此言呢?人们也许还会记得这样一个镜头:两年前的夏天,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内新移来的几棵老榆树不知为何叶子打了蔫,园林管护人员发现后非常重视,经专家精心诊断,给老树打上吊针儿,一时间,这“护绿”之情博得群众一片赞扬之声。老榆树能倍受呵护,主要是因为它们栽在了闹市街头,人来人往,大家都能看到,如果你侍弄不好,领导会责怪你,群众也会骂你,所以万万马虎不得。如此一来,这些树的身子骨就变得娇贵起来,管理档次自然也就提升起来。

  而那些饱受污水蹂躏的黄波罗树,则没有这么幸运。它们虽然也在为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作着奉献,但由于生长在偏远的郊区,领导、群众很少去那里,多几棵少几棵,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亦或说,不会有人来责怪你工作没做好,并不影响工作成绩,所以就不被放在心上,任其自生自灭了。设想,如果这些黄波罗是生长在了中央大街,甭说死了好几千棵,就是十棵八棵,恐怕早就有人坐不住了。哪像现在这样,三年来不管群众如何联名上书请命,专家权威怎样直言苦谏,相关部门仍无动于衷,推来推去不愿出面承担起拯救的责任来?!

  这种态度上的反差,暴露了当前一些人畸形的政绩观。有人平时干工作,总爱做面子上的事儿,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他们向来热衷于锦上添花,却从不愿雪中送炭。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大伙看到了,上级肯定了,才值得去付出努力。这让他们的作风变得非常浮躁与功利,习惯于高高在上,不愿深入基层。比如搞城市建设时,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倾注在中心区,建豪华广场,修世纪大道,而对那些背街小巷却不屑一顾,不肯多投一分钱,导致那些泥泞路、臭水沟让居民终年苦不堪言。前不久,哈尔滨市长石忠信在前往西郊何家沟沿岸进行民情考察时,就对那里居民们所处的恶劣环境大为惊讶,发出了“百姓不能这样活,工作不能这样做!”的感叹。很快,何家沟沿岸改造工程就摆上了日程。

  可见,并不是树木长错了地方,而是我们有些同志忘记了肩负的责任,摆错了自己的位置。树木固然无法选择自己生在哪里,人却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工作不是做给人看的,更不是在领导面前突出印象、邀功摆好的道具。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应放平心态,真心实意去服务社会,想群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只有如此尽职尽责,和谐的春风才会吹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黄波罗惨死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