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松嫩草原上的蒙古族人
2005-08-10 09:39:1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满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蒙古”原是蒙古语族许多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辽史》称为“萌古”。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统一蒙古汗国后才通用“蒙古”这个名称。至于松嫩草原的蒙古族则是在元朝灭亡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六月,哈布图哈萨尔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刺率领所部武装东移后驻牧于脑温江(嫩江);十五世孙博弟达赖游牧于嫩江西岸扎来特部;十六世孙乌巴什游牧于松嫩两江岸之间,自称郭尔罗斯部。自此,松嫩平原才开始有蒙古族居住,此后,他们便一直在这块土地上生息,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所以松嫩草原西部有很多地方古时都被封为蒙人生计地。

  旧社会,蒙古族残存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甚至不通婚。以大姓族包姓来说,因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地位最高,男性的被称为“台吉”(由汉语“太子”音转而来。三肇蒙语方言称为“贴志”),一等的有四品顶戴,有不少特权,可以担当“梅林”以上的职务,如肇东、肇源的梅林屯就是因此而得名。男孩降生后即有俸禄,见县官不下跪,县官还要让坐,一般人或奴才见到后,不分年龄都要请安问好。其他杂姓蒙古人称小族姓,主要是何、韩、穆、武及张、王、刘、李等姓。多数是外来户,是自由人;少数是坐地户,有的是奴隶。奴隶在当时无任何社会地位,一切听从主人安排,直至生命。

  蒙古族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三种方言,即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蒙古文字有近千年的历史,早在13世纪初,蒙古族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最初的蒙古文字是在回鹘文字母的基础上创造的。14世纪初,蒙古学者吉·达斡斯对最初的蒙古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的蒙古文字。而松嫩草原的蒙语多是内蒙哲里木盟之内的内蒙古方言,亦称东蒙方言。直至光绪年间,蒙旗荒地开垦,汉人不断流入,大批蒙民被汉化,开始逐渐通用汉文。

  蒙族人性格豪爽,讲究友情,待人诚实,注重礼节,尊敬长辈,热情好客。旧时,年青人在家中早晚都要到父母、祖父母房中请安。外出遇长辈人也必须请安。客人来时,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蒙古人善养猎犬,不论猎犬对人怎样猛烈攻击,客人都不准打主人的狗。远来客人首先要向平辈主人敬烟,然后请出长辈与其相见。若客人是长辈,全家人都要向他行屈膝礼,并口言“门得”进行问候,然后敬烟、献茶。客人走前把地扫净,高贵的客人辞行时,要全家相送,家中主要人还要送很远一段路。

  蒙古族习惯上的节日有正月十五、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小年、大年初一(春节)。春节这天,家家互相磕拜,尤其是年轻人,从早到晚,奔走亲朋故友家,通常的习惯是,进屋后先拜佛爷,然后向长辈人依次磕头,老辈则根据不同的对象,对青年男女分别给予不同的良好祝愿,青年人借吉祥之言欢喜而去;对小孩,老者均给压岁钱,并祝愿说些如长命百岁,长大后升官发财之类的吉言。建国后,蒙古族节日习俗基本同汉俗,废除了磕头、拜佛爷之类的旧习。

  蒙族人在饮食上,过去主要是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吃炒米、喝奶茶。宴席以全羊、手把肉为上品,入席者用刀自割自食。但不吃狗肉,忌吃白马肉。奶制品主要有奶豆腐、酸奶子、奶酒、奶皮子、奶油等为主。此外还喜吃套呼赉,是一种用白面切成的菱型片,煮熟捞入盆内加入奶油或猪油及鲜奶、白糖,香甜可口。民国后,蒙人因和汉人交往频繁,加之肉价日昂,主食开始有所改变,平常以粮食为主。

  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已久,旧社会每家每户都供奉佛像,供桌放在西炕上,因此,蒙古人以西为大。不管家里来什么尊贵客人,均不准坐在西炕上,西房山下严禁大小便。女人不许上房顶,女人的裤子不许挂在人头顶的任何地方,就是亲生妈妈也不准脚和衣底补襟从孩子头上过。特别是戴的帽子,不能随意乱扔,更不能坐在身下,认为头是一身之首,有佛性。当媳妇的不准与公婆同桌就餐,不准叫公婆的名字,那怕是仅有公婆名字的一个字眼,也不许叫,必须用别的名称代替。更不能和丈夫的哥哥坐一铺炕,要垂手站立一旁。老年人故去,晚辈人一个月内不准剪发、刮脸,以表戴孝。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为蒙古族牧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松嫩草原上的蒙人由游牧改为定居,由住毡包改为住砖瓦房,他们与汉人情同手足,在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同时,也共享祖国现代化为他们带来的幸福。

责任编辑:刘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