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8月10日电 十余天前,在深夜中发生的林甸5.1级地震却至今仍让一些冰城市民心有余悸,害怕的最直接原因是:“那天晚上我们不知应该怎么办。”据了解,哈尔滨市中小学自1997年起才开始进行消防疏散演练,而其他众多的避灾教育却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在记者近日的采访中,哈尔滨的众多市民们呼吁,全社会都应该开展系统的避灾和都市救援教育。
说起7月25日那天晚上自己的反应,家住道里区的李小姐至今仍有些尴尬。地震发生时,李小姐还在7楼的家中上网,突如其来的一阵摇晃让她一下子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她的第一个反应是蹦到了床上。随后她匆忙从楼梯逃到了楼下的广场。当时,附近的很多居民已经站在了小区的广场上。喘息了一阵子之后,李小姐才发现自己穿得太过单薄,想回去时却又记起根本没带家门钥匙,折腾了三个小时,在邻居的帮助下才给香坊区的父母拨通电话,结束了这难堪的一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突如其来的意外面前,大多数市民的反应大多很惊慌,情急之下的举动更是千奇百怪,以至于事情过后自己回想起来,可笑又尴尬。
哈市某心理门诊的陈先生说,面对灾害事件,人们应该具有对自己心理进行调适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平时的锻炼,促使个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灾难的威胁。有关专家在分析李小姐的个例时表示,如果正在室内时发生地震,要尽量蜷曲身体,迅速躲在坚固的桌子下面。急于下楼逃生的做法是错误和危险的。
据了解,道里区于1997年在哈市率先开展了中小学的消防疏散演练,至今已在哈市推广,基本上每校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该类演练,以提高学生的抗灾自救能力。
8日,哈市道里区教育局的有关人士对记者说,目前,学校、家长、社会都已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各学校也都制定了自身的突发事件预案,但目前教育部门并没有强制学校对学生开展系列的“避灾教育”。
有关专家称,现实生活中突发事件实际随时都会发生,每个人都需要掌握诸如疫病扩散自保、避险能力如何训练、灾难心理如何调适、停水如何生活、如何避震自救、被困电梯如何自救等等避灾知识,“没有预防的偶然才是最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