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带来新理念新技术 农垦人双城种田当地人眼前一亮
2005-08-17 09:52:1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韩志营 金龙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7日电 “你看农垦那地整的,小垄溜直,还匀乎、暄乎,再看看咱那地,咋整都是硬邦邦!”7月20日下午,在哈尔滨农垦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地头,唠起“同样是种地,差距咋就那么大的话题”,双城市久援村农民闫善清望着葱茏的大豆和玉米,不由得感慨万千。

  出哈尔滨,沿哈双公路南行,不时能见到一些连片种植的庄稼地,边上立着“农垦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牌子,每块地的面积在四五百亩左右,庄稼长势明显好于周边那些小块耕地上的。

  据省农垦总局农机局局长李俊介绍,垦区与双城市的农业合作始于2003年。同年6月,与哈尔滨市签订农业合作框架性协议;10月,投资300万元购买4台160马力的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在哈尔滨分局组建了农机作业公司,当年为双城市代耕2万亩。去年,合作进一步深化,又租种3300亩地,建立了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

  今年,这个园区在双城市租种了1万亩地,种植大豆、玉米、大麦和青贮,除展示区,还有一个130亩的核心示范小区。整个园区只有10名员工,人均种地1000亩,使用的大马力拖拉机、收获机都是美国进口的,全部45台件农业机械价值800多万元。

  “垄沟里铺地膜,拖拉机带空调,飞机作业像表演”,农垦人来了之后,四周的农民见到了不少新鲜事,也有一些好信儿的,三五成群地来看看农垦人种地到底有啥高招。

  双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斌告诉记者,农垦的示范园区就是全市农民的一个大课堂,一年中,市里得在这里开十几次现场会。现在,对深松、秋整地、精量点播、大豆行间覆膜等技术措施,农民们从观望、好奇、怀疑到接受,态度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园区带来了新技术、新措施、新理念,也使部分农民获得了租金收入。示范园区经理刘明东说,他们租了幸福乡和新兴乡7个村500多户农民的土地,每亩地每年的租金是200元。一大批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或出去打工,或搞养殖,或跑运输,多了不少来钱道。

  虽然土地租金稍高些,但靠优良的品种、规模种植、先进的机械和技术、标准化作业,园区仍然有账可算。去年,3300亩地纯收入20多万元,代耕3万亩、代收1万亩还有部分收入。而今年仅2000亩大麦就能有30万元的纯收入。“这是双赢的合作。”刘明东说。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