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7日电 日前,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牡丹江市进口和自采木材落地加工不足一半,“原字号”进、“原字号”出的现状急需改变。为此,牡市正着手制订木材产业规划,采取多种措施改变这一现实。
为何大量原木匆匆而过,无法落地加工呢?牡市招商办调查发现,原因主要是牡市现有的木材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能力低。目前,牡市共有木材加工企业986家,但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27家,小规模的木材加工厂比比皆是,很难形成规模。
此外,牡市的木材行业生产的多是上游产品。在所调查的绥芬河8家木材加工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木材初加工,企业获利空间有限。即便是有些企业进行木材深加工,也以“贴牌生产”的方式来进行,企业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用。
据了解,2004年牡市从俄罗斯进口木材677万立方米,加上自采木材,总量达到776.59万立方米。其中,落地加工的只有324万立方米,直接出省453万立方米,占总量的58.28%,大部分销往山东、浙江等地。
在调查中,牡市招商办找到了本地木材企业难成长,外地木材企业不愿来的原因。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条原因是牡市缺乏配套产业和物流配置。招商办相关人员举例说明了这一点,广东东莞目前聚集了2300多家家具生产企业,主要原因是配套企业集中,物流配置合理,到物流中心一次就能买到所需的木材、油漆、皮革等原材料及辅料。而与之相比,在牡市生产家具,除了木材外,其他原材料都要外进。
同时,牡市木材行业缺乏产业整合能力。同类产品的企业,互不往来,盲目上项目。有些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竞相杀价,赔本经营,这种无序竞争不断引发行业内部危机。管理人才、产业工人等人力资源匮乏,没有明确规划,资源优势对外宣传不足,以及投资环境不够优化,木材深加工企业还承担着过高的税负,都成为制约牡丹江木材加工企业发展的因素。
目前,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已确定把木材加工产业作为牡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系列行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据悉,近期,牡市已着手制定全市木材产业发展规划,该市有关方面也正在南方知名木业企业进行考察。今年9月,省政府牵头组织的木业专业招商活动也将在牡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