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尔滨制造业迎来"黄金期" 能否抓住机遇成"巨人"
2005-08-22 09:45:4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来玉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8月22日电 第五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制造业博览会虽然落幕,但由此引发的哈尔滨制造业发展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哈尔滨制造业磕磕绊绊地走过了50多年。如今,在国际制造业中心转移、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哈尔滨制造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能否抓住机遇迅速长成“巨人”,将直接关系到哈尔滨制造业未来的命运。

  看宏观:谋划振兴正逢时

  从国际形势看,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与此同时,国际投资贸易的自由化和市场的一体化正在形成,国际资本正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和重新配置生产力资源,并由此引发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墨西哥等国,由于具有大量较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已经成为承接这种调整和转移的重点。

  从国内形势看,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制造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大力振兴制造业”,把制造业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国家计委已确定了用15年左右时间把我国建成制造业强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和供应基地的战略目标。两年前,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调整改造,两期确定了296个重点支持项目,哈尔滨争取到46个,总投资91.7亿元。大量资金的注入必将为哈尔滨的制造业带来新的活力。从省内形势看,哈尔滨作为全省的“龙头”,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把我省装备制造业建成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地位的重大制造业基地的总体目标,提出并实施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既是“哈大齐工业走廊”起点、也是“哈大齐工业走廊”核心的哈尔滨,也正在谋划利用“十一五”把自己打造成为全国先进的制造业基地。

  作为全国和全省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国家和省里的高度重视必将为哈尔滨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相应的资金投入,以及在引导国际、国内资本投资制造业项目时对老工业基地的倾斜,为哈市制造业发展和振兴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看自身:破茧出后自轻盈

  以“三大动力”为代表的哈尔滨制造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起来的。进入市场经济后,多数企业机制陈旧、负债累累,而且带着沉重的社会包袱和历史包袱参与竞争,显得异常艰难。仅以哈电站集团为例,其所属6户企业企办社会的年支出就高达2亿元以上。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不断深入,这些困扰国有企业多年的死结正在一步步解开。

  据了解,哈尔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比重高达79.2%。在近几年的国企改革中,哈尔滨市逐渐加大国有股减持力度,有些企业的国有资产甚至全部退出。2004年,哈尔滨啤酒集团被美国A B公司以51亿港元整体收购,不仅十几亿元的国有资产得以退出,而且哈啤本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哈药集团也成功完成了资产重组,从而结束了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事实证明,随着产权制度的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日趋合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

  近两年,哈尔滨市加大了企业办社会的剥离力度。2004年5月,哈尔滨市政府决定利用两年时间分离103所企办学校、42所企办医院、15户企业公安机构和所有市属国有企业自办后勤服务机构,拖累了多年的国有企业办社会的包袱有望在两年之内彻底甩掉。此外,诸如不良资产的变现、国企职工的并轨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把紧缚在国有企业身上的硬茧一层层剥开,使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脚步日渐轻盈。

  同时,哈尔滨市发展制造业又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这里物产丰富,原材料价格较低,劳动力价格低廉。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加上较为强大的科研实力保证,哈尔滨没有理由不把制造业做大做强。

  看市场:国外国内需求旺

  中国入世以后,中国企业能够在更加宽松的条件下积极参与国际上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其他面向国际项目的招标和竞争,哈尔滨的制造业得以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近些年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市场容量不断加大,哈尔滨的制造业在这些地区的影响正在不断增大。据了解,哈尔滨电站集团的产品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对外出口最多的发电制造企业;四海数控集团的数控切割设备、哈工大博实公司的数控码垛机器人等产品在东南亚等地有着很好的市场。

  随着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确定,我省今年又做出了对俄科技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决策。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与俄罗斯特殊的科技渊源关系,使得哈尔滨的制造业对开发俄罗斯市场有着非常乐观的前景。

  据了解,2004年哈尔滨电站集团主机厂完成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同比增长188.1%,利润1.4亿元,在中国500强企业排名进入300位,在机械行业排名中列第四位。这一业绩的取得,完全得益于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为了积极实施“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我国新一轮经济建设发展高潮正在兴起,国民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一轮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需要提供技术先进、性能优良、质量可靠的新型技术装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历史任务,当前的重点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被称作21世纪四大“世纪工程”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以及三峡工程、俄罗斯天然气在中国境内的输送、生态保护等一批重大工程,需要大量的装备产品。这些都为哈尔滨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