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大兴安岭8月24日电 40年来,塔河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2000万立方米,40年间,可采资源蓄积由原来的2781万立方米减少到488万立方米,日子也越砍越穷。2004年底,塔河县提出了“依托三大优势,壮大特色产业”的战略构想。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7亿元,同比增长6.9%。
观点
县委书记杨胜利:以资源开发为主攻方向,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替代产业,积极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创建和谐、诚信、平安的塔河。
县长孙明学:资源型城市要成功转型,必须以人才为根本,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构筑新的经济发展格局。
借地缘优势建物流中心
在塔河县街心区,几座高耸的塔吊在“挥臂运物”,外来投资3500万元的三星级宾馆和占地1.3万平方米的山特产品交易中心正在紧张建设中。这仅是塔河县凭借地缘优势,努力构建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物流中心的一个缩影。
拥有10.2万人口、95.2万公顷施业区的塔河县,是大兴安岭地区最大的县局,由于它地处大兴安岭腹部中心的特殊位置,构成了它辐射半径最大、运输半径最小的地缘优势。
依托这一优势,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提出了“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将塔河建设成大兴安岭北部经济、物流、文体教育、服务中心”的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思路,全县上下很快形成了运用市场经济,经营城市的共识,他们在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城镇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整合的基础上,加大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路网络的建设力度。在去年投资4000万元,实现集中供热35万平方米的基础上,今年又启动了供热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像城镇排水、电厂污水治理、居民小区绿化、学校、医院改造维修等一系列让百姓叫好的重点工程已开工在建。还开通了塔河到加格达奇和哈尔滨的公路快速客车,缩短了43公里路程。
独特的地缘优势、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上海展望集团、盛森木业和宏源木业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前来投资办厂,那些平时被当作烧材的造材头、墩根等木材剩余物,派上了大用场,被这些企业“吃干榨尽”,盘活资产4500万元,安置富余人员2000人,年创产值近亿元。
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网,连接着大山内外的信息和文明,使塔河物流中心的作用日渐凸显。每天流入塔河的千名外地人,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经济。
打民族牌走特色路
鄂伦春族是塔河县特有的民族优势,县内鄂族人口占全国鄂族人口的十四分之一,多年来,该民族神秘源远的历史文化,粗犷豪放的民族风情,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如何打好这张特有的民族牌,拉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让县领导颇费了一番脑筋。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一个融资2000万元,占地20平方公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鄂伦春民族生态风情园建设项目被提上日程,目前,已完成详细规划。
为了挖掘鄂族文化,县里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款,购买设备,在十八站鄂族乡小学成立了管弦乐队,学生们优美动听的演奏,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去冬今春,鄂族妇女戈晓华和一些手工艺制作者就从展示民族传统文化上尝到了甜头。在县、乡政府的支持下,她们在呼玛河畔搞起了鄂伦春民族风情旅游,漂流、撮罗子、民族歌舞吸引了大批游客,精美的桦树皮工艺品也成了抢手货,4万元的贷款不到一年就还上了。现在,戈晓华一家在鄂族同胞中成了大牌明星,前来找她们拍电视片、摄影、搞学术研究的人不断,不仅有北京、香港的,还有台湾的,收入十分可观。
去年,这个县共接待旅游者3000余人,实现旅游收入151万元。
打绿色牌走生态路
塔河县的森林覆盖率达80%%,高出全国62个百分点,绿色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林上、林下资源,为开发北药和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今年初,这个县积极与省内大专院校合作,成立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鄂药研究中心和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研究分所,已研制出产后康坐浴袋、蓝莓百合木耳羹、北极鄂酒等十余种产品。同时,他们招商引资300万元,改扩建了以野生浆果都柿、雅格达为原料的加工企业。
从苇河前来投资的北山食用菌厂厂长张代忠告诉记者,在这里搞黑木耳种植,不但原料充足、价格便宜,而且每袋黑木耳县里给补贴5分钱,去年,他种植的20万袋黑木耳,收入了20多万元。现在,全县黑木耳种植数量已由去年的300万袋增加到2000万袋,仅此一项,可增加职工收入2000万元。
为了解决山特产品销路问题,塔河县招商引进了大庆金潮公司,投入1800万元,建设大兴安岭地区唯一由国家批准的山特产品交易中心,该中心可与全国大型农贸市场联网,实现商品信息资源共享,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后,不仅让当地大量的山特产品有了销路,也为大兴安岭地区的山特产品提供了集散场所。
塔河县二十二站林场黑木耳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