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市道外哈尔滨啤酒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场所。 |
|
|
文泉中学门前的土路已改造成宽敞的柏油路。 |
|
|
新建公厕兼顾了实用和美观。 |
|
东北网8月24日电 2005年8月9日,哈尔滨道外区北树头道街数户居民自发地把写满感激之辞的大红感谢信,挂在大街上。信中写道:感谢政府想千方、设百计,为我们解决行路难问题,使我们终于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一时间,过往群众驻足阅读、品评,联系自己身边生活环境的变化,对政府工作表示由衷的赞许。
这一镜头,是道外区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高度评价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道外区委、区政府以贴近百姓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为目标,把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城管工作中推出了一系列“民心工程”,使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城市面貌一新,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土路改造:
百条街路路畅心顺
今年7月的一天,一场大雨使道外区北树头道街严重积水,雨水流进了居民屋里,露天厕所倒灌满流,粪便、垃圾漂浮在街道积水中。接到雨情后,道外区委书记周书明、区长朱文玮马上赶到现场,身披雨衣,脚穿布鞋,与群众们一起淘水,抢修灌水的房屋。谁家房子危险,他们的身影就出现在谁家。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老周”、“老朱”。
大雨过后,区委、区政府责成区城管局对这条街道进行深入的踏查分析。北树头道街是典型的平房棚户区,地势低洼,无下排水、无路灯,道路年久失修、厕所濒临倒塌。每遇到雨天,这里经常出现倒灌现象,人民群众出行环境和卫生状况十分恶劣,给这里的近千户居民、一所小学校和几家企业带来很大的不便。
为彻底改变沿街居民的生活环境,区城管局决定对这条街路进行集中改造。在区领导的亲自过问下,他们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道路改造、公厕翻建,并协调有关部门铺设了下水管线,新设了路灯,使这个地区的道路状况和环境卫生面貌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望着崭新整洁的街道和明亮的路灯,沿街群众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于是,他们买来大红纸写了封感谢信,感谢政府为他们解决行路难问题。据写信的群众介绍,信写好后,原想送到区委大楼,但居民们一商量,又觉得那样不足以表达他们的心情。于是,他们就把感谢信挂在了大街上,让所有过往的行人都能看到,都来分享他们内心的喜悦,感受他们对政府的感激。
像这样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面貌的街路,在道外区还有很多条。由于是老城区,道外区街路破损严重,土路占很大比例,给沿街10多万群众带来出行难题。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群众怨言很大。在今年实施的“民心工程”中,道外区城管局把土路改造、背街背巷改造、人行道铺装、道路维修、街道绿化列为城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积极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今年以来,全区计划改造土路、改造背街背巷、铺装人行道和道路维修95条,目前已完成103条,维修改造面积达22万平方米,使10余万群众出行由此顺畅舒心。
广场建设:
五大广场歌声悠扬
“民心工程”必须紧贴百姓生活实际。与太平区合并前,原道外区8.02平方公里的城区生活着32万多人口。这里不仅居住拥挤,而且严重缺乏健身休闲场所。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的居民群众,渴望在自己的楼前屋后也能有个休闲健身的地方。
面对群众的渴望和有限的财力,道外区决策者感到,现在应该做的是“雪中送炭”的民心工程,而不是“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休闲广场建设,结合老城区改造,加大休闲广场建设力度。
2004年,维也纳音乐广场、清真寺广场相继建成。
2005年,黎华健身广场、道外哈尔滨啤酒广场建成投用,滨河文化雕塑园正在紧张施工中……
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全区大型休闲广场从空白猛增到5处,新增广场面积达13.8万平方米,使周边数万居民群众直接受益。
新建成的道外哈尔滨啤酒广场是哈尔滨啤酒节的一个主要分会场。广场上建造了一座音乐喷泉、十组商业文化雕塑、2000平方米艺术长廊,绿化面积2000多平方米,还对周边进行全方位整治,铺装车行道10271平方米,人行道5057平方米,拆除庭院内的煤棚110个。为了使广场与楼立面风格协调,他们还对周边的27栋楼体立面进行了粉刷,对171块牌匾广告进行了统一的清理规范,彻底改变了周边环境。改造后的道外哈尔滨啤酒广场成了居民群众休闲纳凉的休闲场所。啤酒广场周边的丰润街、南五道街、南大六道街、南小六道街的一万多居民,成了广场的常客。
老城区道外具备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为了弘扬区域文化,让群众在休息的同时得以陶冶情操,道外区城管局把民俗文化挖掘与休闲广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滨河文化雕塑园就是这一思路的产物。该园位于通河桥至大有坊桥之间的马家沟河东岸,全长1165米,北邻2004年新建设的维也纳音乐广场,西邻哈尔滨工程大学,东邻一类街路红旗大街,南邻红旗装饰材料城,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主要工程包括前期旧基础拆除清理、园林绿化建设、广场道路建设、生肖雕塑建设、灯饰亮化建设及服务设施进行安装等六大项目。园内规划建设以景泰蓝12生肖雕塑为主题,选用景泰蓝、紫铜、彩灯等材料,建成集休闲、娱乐、观赏为一体,具有现代民俗文化艺术特征的城市河岸雕塑艺术园,在马家沟河道外区段打造一条贯穿城区的内河沿线民俗雕塑文化景观带。目前,已拆除旧设施,栽植绿篱684.5平方米,植树1977株,完成道路基础建设12888平方米,部分雕塑已建设完毕,全部工程将于9月中旬完成。滨河文化雕塑园建成后,既能改善沿河两岸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又将使这里成为哈市具有浓郁民俗文化艺术气息的风景艺术长廊。
基础建设:
着眼长远以人为本
环境基础设施落后,是道外区城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实际。
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百姓生活,着眼长远发展。今年以来,循着这样的思路,道外区城管局不断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入厕难问题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该局在去年新建9座公厕的基础上,今年又克服选址难、资金短缺等困难,在人员稠密,流动人员集中的重点区域、重点地段新建公厕7座,缓解了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员的入厕难问题。
垃圾收集清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是百姓反映强烈的又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全区实行了垃圾拉运全封闭运输后,他们又把精力放在彻底解决垃圾收集储藏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上。他们根据居民小区的分布情况,在保障街和万集源后侧建立起垃圾压缩处理间。这种压缩垃圾处理间处理垃圾半径可以达两公里,在垃圾处理过程中添加了一种生物消杀制剂,经过处理后的垃圾没有一点异味,是现代化城区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万集源垃圾压缩间建设面积300平方米,采取立式新型压缩设备,是全市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环卫设施。垃圾压缩间的建设,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杜绝了垃圾清运过程中垃圾渗液等二次污染问题。同时,此垃圾压缩间也是集垃圾处理、水冲公厕、环卫职工休息室、精细化管理“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的环卫设施。
长期以来,一线环卫工人没有自己的休息室,午休、吃饭、发工资基本都在马路边上。为从根本解决一线职工的休息问题,道外区城管局在广泛调研、认真选址的基础上,在宏图街、文泉街、黎华小区、小公浴街为一线小队修建了11座可供职工休息、洗浴、娱乐及存放工具的休息室,解决了一线职工休息难问题,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探索新路:
管理网络多位一体
在推进“民心工程”的过程中,道外区城管局着力整合管理资源,实行环境卫生管理网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本领和效能。
他们以市容监察员为一线主体,搭建联责、联利、联心平台,分别设立顶端、中端、末端三个管理层面,有机地将城市管理局、综合执法局、街道办事处的相关工作联为一体,实行多位一体的互动式管理网络。
网络管理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能。他们采取市场化运作,在东直路、景阳街、南极街、南马路等主干街路放置了100个彩钢分类果皮箱。为解决乱贴乱画问题,他们从治本上下功夫,在2004年设立86块便民揭示板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增20块,有效地遏制了乱贴现象的发生。
“民心工程”凝聚民心,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目前,道外区城管局广大干部职工精神饱满、人心思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高昂士气,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推动哈尔滨“快发展、大发展”贡献着力量,挥洒着汗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