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雨中和谐”为何难持久
2005-09-06 09:26:1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宗华 杨剑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9月6日电 今年高考期间的6月8日,哈尔滨市天降大雨,市区各个街道上出现了一幕感人的场景:在交通广播的引导下,马路上的各种车辆纷纷给拉着考生的出租车让路,使当天数万名考生无一人迟到。有媒体称之为“雨中和谐图”。近日笔者在乘坐出租车时发现那天发生的事儿被改编成了广播剧在播放。

  不过,就在笔者听着这篇感人的故事的同时,看到马路上几名路人正闯红灯,两个司机因争道而吵架,不禁想:那种和谐场景为什么如此短暂?

  其实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这样并不难,只要互相礼让,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交通秩序。可现实情况是,人们做不到。有的司机为了早走一步,宁肯冒着肇事的风险去闯红灯,还有人要体现自己的特权、优越感,从来不把交通规则当回事。正是这些人让那些守规则的人感到不平衡。根据博弈论的原理,一个人遵守规则的收益,只有在其他人同样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如果一个人遵纪守法而其他人违规却得不到相应惩罚,那么这个人的收益要小于其他人。在这种环境当中,不遵守交通规则就成了许多人的习惯。这种习惯不断重复,导致在交通秩序方面难以形成和谐的局面。

  一位朋友说他在国外街道上观察过红绿灯出现故障时司机们的行为,他发现每次都是纵向过一辆车,横向过一辆车,从没看到过司机互不相让的情况。这说明6月8日高考中出现的感人一幕,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地区已形成一种常态。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表面看是某个人得到了额外的好处,体验到了破坏规则带来的方便,但从全局看,从长远看,这么做是对整个交通秩序的破坏,是效益整体损失,对每个人都没有好处。人们会发现,与其获取违规带来的一点小利益,不如遵守规则得到长远利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交通规则的公平公正原则能得以有效执行,如果那些违章的车辆和行人,能够很快得到相应的惩处,再加上人们的觉悟,相信和谐的交通秩序一定能够很快建立起来。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