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助学贷款难在何处
2005-09-06 09:32:2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6日电 针对海南、天津、黑龙江等八个省市区执行国家助学贷款不力等问题,教育部学贷中心主任崔邦焱日前表示,从现在起,再给上述八个地方一个月的整改期,到十月上旬,对经检查仍不落实、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和高校,教育部、财政部将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采取惩罚性措施,下狠心进一步推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重点的资助高校贫困生政策的贯彻落实。

  这几天,黑龙江省的贫困生正在陆续领取助学贷款。那么,是什么原因令黑龙江省资助高校贫困生政策难以落实?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在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下,在教育部、财政部的政策高压下,今年黑龙江省贫困生的贷款问题有望尽快得到解决,然而明年呢?用什么来保证明年贫困生也能顺利拿到助学贷款?

  难易取决于态度

  9月3日,第一批哈师大400名贫困生在盼望数月之后终于拿到了国家助学贷款。至此,运作达半年之久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在黑龙江省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落实。

  国家助学贷款以“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为目标,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优惠。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现实的困难和障碍,黑龙江省终因动作缓慢而导致了教育部的点名批评。

  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好,运作不畅,是好事没办好的主因。承办银行是股份制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必然要考虑“利益的最大化”,有的省份给出的风险补偿金高达20%,而黑龙江省只给出了10%,提出的风险补偿条件又迟到了近3个月方到位,错过最佳时机———赶上放假找不到贷款主体,银行大感委屈:谁都不乐意干的赔本买卖我们来承担了,可还落了一身的不是;高校也有道理,要拿到国家助学贷款,必须以转移主要账户为前提,我和原合作银行合作了那么久,有着良好的甚至可以说是深厚的感情与关系,怎可说断就断?交了新朋友,难忘老朋友;教育主管部门数次开会,点名督促每一家高校有关负责人配合银行签约,又在相关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可谓用心良苦;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认为一些具体项目需要大量时间运作,已在最大范围内提供了方便……

  如此一来,好事没办好,板子无论打在谁的身上,似乎都觉得很冤。但全省24所省属高校3.5万名贫困生在开学前没有拿到一分钱的助学贷款,却是不争的事实。各部门固然有自己的难处,但再难,能难过那些被区区数千元学费逼得一筹莫展面临失学的贫困生们?

  关注贫困生,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义务。如果各位领导以大局为重,将贫困生们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为他们去着想,那么,也许事情本不会弄得如此被动。

  违约不是停贷的理由

  学生违约率太高,导致贷款风险增大。这是国家助学贷款被银行抵触的一大理由,也是一大事实。

  确实,国家助学贷款自2000年正式实施以来,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学生违约率居高不下,有的竟然远远超过30%,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一时间,关于大学生诚信的问题甚嚣尘上。

  部分学生没有诚信无可否认。但是否就要因噎废食,绝了广大贫困生求学的后路?难道我们能够因为银行出了几桩挪用公款案就从此不再出入银行吗?显然不能。我们不能就此对贫困生关上银行的大门,而是应该尽可能地完善各种诚信保障机制。

  今天,至少22%的美国人,绝对数达到6000多万人,仍在偿还他们在上大学期间借的国家助学贷款。美国的助学贷款制度之所以比较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承担贷款风险的是政府,而非银行。具体来看,美国最重要的助学贷款有两种:一种叫做“帕金斯贷学金”。这种贷学金直接来自于政府。另一种叫做“斯坦福贷学金”,这是美国目前最盛行的国家助学贷款。它分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资金直接来自于政府,政府承担风险;另一种形式是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由州政府进行担保,联邦政府进行再担保。如果学生违约没有归还贷款,或者由于死亡、疾病等原因无法还贷,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将向银行赔付95%的拖欠贷款。这就解除了银行的后顾之忧。

  学生则在毕业后每月还固定的数额,开始时比较少,然后逐渐增加;还可以根据个人的收入增减,采取灵活的浮动还款方式等。凡是拖欠贷款的人,银行则会把拖欠者的账户转给专门的追款机构。在美国的个人资信系统中,有两个记录———逃税记录和助学贷款违约记录,会终身相伴,一辈子带着这种污点,将很难翻身。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将美国做法照搬,同时,诚信的打造也决非仅靠高校或银行某几家就能完成。但我们可以从更加专业更加切实的角度来看待国家助学贷款这个长远的问题,而不是坐在那里相互指责、推托和空谈。

  应反思教育保障体制

  有人指出,国家助学贷款这项工作存在先天不足。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取代学费全免的国家助学制度,从而出现了制度性产物的贫困大学生后,伴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这一政策,实际执行效果离政策设计目标相距甚远,问题不止发生在八省身上,而具有全国普遍性。因此,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践总体上不成功,并不为过。一项政策,执行成这个样子,就不能只看成是思想重视程度、措施跟进力度不够的结果,而忽视了作为金融手段的助学贷款有天然弱点。可否这样认为,要保障贫困大学生上学“一个都不能少”目标的实现,助学贷款只能当成辅助手段,既然贫困大学生是制度性产物,那么政府确立直接、无偿救济他们的责任底线更重要。作为最高教育主管部门,不会不深知于此。然而,教育部却在国家助学贷款如此不成功地实行6年后方才拍桌子,不免给人做戏之感。其实,国家助学贷款遭遇尴尬,在于助学贷款制度选择的错位,即制度的安排和设计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具体来说,就是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运用商业贷款的模式来运作政策性强的助学贷款,呈现出高成本、低效率、高风险的弊端,从而导致助学贷款的政策失灵。这是不可避免的。

  与此同时,教育部拍桌子之后出台强硬的制裁措施,以“教育经费”、“招生计划”为手段的惩罚,表面上看遭罪的是各省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但当真落实下来,最终的承担者、受害者却还是大学生!凭啥减招?凭啥暂缓硕士点、博士点的审批?即使已经审批的硕、博点也要暂缓,不公布,不下达?原本帮助大学生的措施,最后又要以危及他们的利益为代价,岂不事与愿违?

  近年来,关于教育问题的指责堆砌如山,从教育不义务到乱收费,从应试教育到招生不公等等。而在既有体制下,教育部门在教育问题上是难以自拔的。教育部也该考虑考虑如何借国家助学贷款问题在公众面前重塑形象,重塑什么形象了。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