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7日电 商品的价格是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尺,为了规范市场价格,增加消费的透明度,市场上许多商品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指导价格,然而记者发现,由于指导价与实际成交价不是高出太多就是低了太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忽悠”。
装修报价“低入高收”
记者了解到,时下虽然装修公司纷纷推出“放心消费、明白消费”的招牌,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价格仍旧最具吸引力,使用面积60平方米的房屋,包辅料的经济型装修刚1万元多点,豪华型也不过2万元刚出头,80平方米的经济型一万五六千元,豪华型的两万五六千元……然而,装修时这样的价格真能下来吗?不少亲历了装修的市民最有发言权,80平方米的并不复杂的装修花在装修公司身上的两万五六千元甚至更高的比比皆是。由于经济型、时尚型没有标准,而公司的装饰主材的价格已经透明,水暖、刷墙漆、铺瓷砖等费用并没有多收,实际价格就算多了消费者也无可奈何。对此,业内人士介绍,低报价这不过是一些家装公司吸引消费者的手段。
服装、二手房“高开低走”
“流行时装大甩卖,厂家建议零售价388元,现价198元”,对于诸如此类差价接近或者超过卖价的服装大甩卖的广告消费者再熟悉不过了。业内人士介绍,这不过是为了突出打折促销的力度,其实厂家的这个建议零售价从来没有卖过,而市场上三折、两折甚至一折的服装却屡见不鲜。房屋方面,房屋中介定时公布二手房产的交易价格,由于利益不同,卖主都希望卖个好价,还要预留给买主一定的侃价空间,所以通常会把价格抬得很高,有的甚至会高出四五万元,这就使得老房的房价接近了周边新建商品房的价格,而这样的价格已经失去了参考的价值。
业内人士指出,为了制造低价或者让利的表象,厂家有意无意抬高指导价,这就造成了某些行业“有价无市”的局面,因此面对市场上纷繁复杂的各种报价,消费者还需货比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