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9月8日电 题:谁比谁更无辜
由于黑龙江省执行助学贷款政策不力,即将面临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减少,有关高校的大专(高职)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计划调减,硕士、博士点暂停审批等一系列处罚。
事情没办好,理应受处罚。然而,助学贷款这件事中没办好的原因却并非省教育厅不作为或某家高校不主动,而是“原因很复杂”。这就好比乙向甲借钱,甲不借给乙,而乙却要背负所有的诘难一样。难怪省教育厅和有关高校感觉自己很无辜。
比他们更无辜的是那些因执行助学贷款政策不力而被裁掉的招生名额,它将意味着该地区的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少了,竞争比以前强了,他们及其家长所承受的压力大了。他们何罪之有?
贷款难,说到底矛盾的焦点就是有关单位利益与责任的平衡,在现有条件下,如果各方能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矛盾就会顺利解决,贫困生就会顺利拿到贷款。
不过,市场经济,法制社会,用行政干预或社会舆论让人做出退让总不很理直气壮。因为毕竟这样的平衡只是暂时的,它的根基不是法律,不是硬性规定,而是属于人类道德范畴的公信力和责任心,它的标准只是“良心”上的好与坏。
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助学贷款的开展日益艰难,又由于助学贷款开展不利,教育部不得不“滥用”行政权,这样的循环虽然能暂时解得燃眉之急,可是以后呢?
不要让行政的缺失导致行政的滥用,矛盾的转嫁最终承受的还是人民。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