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往事
2005-09-14 08:16:3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殷 政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的学生们面对日伪当局残酷的高压统治,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与日伪军警展开顽强的搏斗,演绎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赞歌。一些优秀的女生也从这里走上了对敌斗争的最前线。

  哈尔滨的第一个女子中学,是1924年9月1日由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局长马忠骏的夫人刘秀颖倡导创办的,当时的名字是“从德女子中学”。学校坐落在道里区西十三道街北面,中央大街和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所夹区域内,后来搬到了南岗区邮政街(今萧红中学所在地)。

  据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张福山介绍,从德女子中学创办时,还得到了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朱庆澜和傅润成(1926年曾经担任哈尔滨市自治临时委员会委员长)的支持。当时,学校设有董事会,首席董事就是傅润成。1928年8月,东省特别区设立了教育局,从德女子中学从而改为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将第一女子中学和第二女子中学(建于1930年,在马家沟附近)合并,改名为滨江省哈尔滨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哈尔滨女高)。

  伪满时期,中学的男学生和女学生是不允许同校的,所以也就有了男高、女高的称呼。当时的哈尔滨女高同整个伪满洲国一样,在日寇的高压统治之下实行奴化教育。学校凭借着法西斯式的教育制度,向学生们灌输“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忠君爱国”、“民族协和”等奴化和半封建思想。在教学上,也充满了“报恩感谢”、“日满亲善”、“大东亚共荣”和“王道乐土”、“五族共和”等内容。同时,日语课在当时是一门主课,学不会的学生都逃脱不了严厉的惩罚,日语不及格的学生不允许毕业。当时在哈尔滨女高,每个班级都有一名日本班主任,他们对女孩子们经常是非打即骂。而且,学校还教育学生们,低年级的同学见到高年级的同学也要敬礼,否则高年级的同学就可以打低年级同学的嘴巴子。

  滨江省哈尔滨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建校初期,每年都要举行两次祭孔活动。全校的学生都要穿着清一色的裙装到哈尔滨文庙。不过,很快日本当局就把这种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活动改为参拜神社和忠灵塔。当时,神社坐落在现在省博物馆对面(解放后被拆除),供奉的是日本的“天照大神”,而“天照大神”被说成是伪满洲国的“建国神”,所以校方要求学生们每天早晨都要跑步到神社进行参拜。据一些曾经在滨江省哈尔滨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就读的老人回忆,当时学校还经常带领学生们参加勤劳奉仕,也就是要到日本、伪满洲国兵营或者军队医院进行劳动。年轻的女学生们给日本兵或伪满洲国士兵拆洗又脏又臭的被褥,打扫卫生。为了麻痹女学生们单纯的心灵,劳动之后士兵还要和学生们举行联欢。学生们在长长的桌边集体进餐,军乐队在旁边给学生们奏乐。每逢有重大的政治活动,学生们便被强迫举着各色小旗,到大街小巷庆祝游行,口里还要喊着“打倒英、美”、“大满洲国帝国万岁”等口号。在这种环境下,女高学生们就像一个个被驯化了的奴隶,整天像木头人一样。在伪满洲国14年不见天日的黑暗统治中,奴化教育下的女高学生只知道自己是“满洲人”,几乎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第一女子中学也历练了自己光荣的革命传统。现哈尔滨萧红中学李凤鸣校长告诉记者,1927年,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也曾经考入第一女子中学读书,在这里读了三年书。著名的中共地下党员楚图南也曾经在第一女子中学当过教员,并开展过学生运动。据介绍,1928年11月9日,在哈尔滨掀起的反对日本在东北修建五条铁路的斗争(即“一一·九”运动),女一中也是最活跃的学校之一。在与军警搏斗中,学生们表现得十分英勇,有10多名学生“挂了彩”。面对日伪当局残酷的高压统治,不断有爱国进步的教师在学校偷偷向学生们宣传抗日救国、不当亡国奴的思想,很多学生也逐步认识到了国土沦丧、人民被奴役的道理。学生们经常私下把希特勒叫“鞋特垃圾”,把墨索里尼叫“摩挲礼服呢”,把东条英机叫“冻条鸡”。每当姑娘们说完,都会偷偷聚在一起开怀大笑一番。

  1935年9月,中共哈尔滨地下党组织在学校里发展了高洁、孙雪琴、吕若珍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学校地下党支部,发展了一批反日救国会员,并开展了一系列反对日伪当局的斗争。后来,地下党支部的很多骨干都奔赴到了抗日游击区进行对敌工作。

责任编辑:岳同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