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为树而生: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获得者齐齐哈尔市副市长王树清
2005-09-19 09:29:4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路敦英 孙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9日电?题:为树而生: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获得者齐齐哈尔市副市长王树清

  王树清因种树而知名。

  从1974年大学毕业回乡抓造林,到现在成为主抓农业的副市长,30多年来他带领人们种了多少棵树已无法统计,但在拜泉县工作近30年的他率领全县人民造林123万亩,价值20亿元。如果把这些树单行排起来,可绕地球一周半!

  造林实践中,王树清发明的杨树伐根循环再生技术在全省得到推广。他把“杨家将”(杨树)改为经济林,用樟子松装点林网格田,从而使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无怪乎当年到拜泉县考察的一位农业部的领导惊叹:真是农区绿海!而两位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更是惊呼: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最伟大的生态工程!

  作为国内几所知名大学客座教授的王树清并不仅仅只会种树。他之所以这么强调种树、这么身先士卒地带领群众种树,是基于他对生态危机的关切。

  早在30年前,他就提出变人与自然对抗为人与自然和谐,主张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抓生态工程、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流域建设,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用他的话说,就是做到产业链延伸,食物链加环,生物总量增加,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如今,拜泉县乳、米、豆、麦、糖、鹅、麻、果、菜、林十大产业链条就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1996 1998年任甘南县委书记期间,王树清创造出节水灌溉五种生态农业模式,使该县的节水灌溉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万亩,发展到75万亩,成为“大兴安岭下的喷灌王国”。

  在拜泉,他带领全县人民新造梯田70万亩,建设了70万亩的地埂生物带,治理17000条侵蚀沟,修水库138座、塘坝1352座,把该县建设成了“小兴安岭下的千湖王国”。1993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拜泉县召开,与会人员为拜泉人的精神所折服。

  任副市长后,王树清总结推广了龙江县、甘南县、泰来县治理生态经验,提出了构建五种循环经济的新模式。这一新模式被《黑龙江日报》披露后,立即引起省、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众多媒体纷纷报道。在绿化方面,他规划、设计建设齐齐哈尔市众星捧月环城林网,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今年五一期间,年近六旬满头白发的王树清却到郊区双腿跪着栽了365棵树。问他为什么要跪着栽,他说,树苗太小,不跪下“树砣”就散了,保证不了成活率。

  这就是王树清!视树如命,爱树如子!

  王树清致力于生态保护30多年了,对此他颇有心得。谈及生态保护,他说不仅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更要协调人和人的关系,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没有“造福一方,基业百年”的政绩观,是很难真心实意地把工作目标选定在实施生态经济工程上的,即使选定了也难以坚持长久。

  2000年9月,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学习拜泉县生态环境建设经验和好带头人王树清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10月,省委又做出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授予王树清同志优秀县委书记称号的决定》。

  这些年来,王树清获得了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中华环境奖第一名和第三届地球奖等各种荣誉。

  王树清历来是《黑龙江日报》的忠实读者和报业工作的坚定支持者。这次采访中他仍然是再三叮嘱记者,不要宣传他个人,要多宣传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多监督那些破坏生态现象。

  当了解到记者此次采访的任务时,他仍是坚持要夹带点“私货”———告诉广大读者,防护林国家是不允许抵债的,对那些以林抵债而造成防护林毁坏的,有关部门应给予严惩,媒体也应给予曝光!

  王树清兴致勃勃地向记者描述齐齐哈尔市循环经济发展远景。       王树清: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市副市长。曾任拜泉县拜泉镇党委书记,拜泉县政府副县长、县委副书记、拜泉县县长,甘南县县委书记,拜泉县县委书记等职。获得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第三届地球奖、世界杰出人士奖、中华环境第一名和全球500佳提名奖。2000年,省委命名他为优秀县委书记并发出了向他学习的号召。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十大标兵,全国100名优秀基层领导干部。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