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9日电 题:强化区域合作重塑煤城形象
进入“十五”以来,黑龙江省的煤炭工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4年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四煤城与龙煤集团的利税都创出了历史的最好水平。2005年上半年又创出了好的水平。大好形势来之不易,这种恢复性、市场拉动性的煤炭工业大好形势背后潜伏着隐忧,如接续勘探严重滞后;铁路运输始终吃紧;电价与焦炭等价格被严重挤压而扭曲;生态、生产与生活质量差,2004年职工收入每人仅1万元;超能力生产与安全历史欠账多;人力资源匮乏等等,都影响与限制煤炭工业持续、稳定与健康发展。客观理性地评价,可谓喜中有忧;辩证、科学地判断,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大于机遇。过高地估计生态承受能力和接续勘探能力以及矿井建设生产能力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抑制头脑发热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建议省政府科学地设计与安排“十一五”规划和制定《若干意见》。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煤炭工业走的是一条粗放性的产量速度型的路子,产业链条短,原字号产品多,中高端产品少,相关产业电力、煤化、建材等发展不快,环境质量每况愈下。即便现在,也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特别是在市场信号失真,中高端产品利润空间小,价格被挤压、扭曲十分严重的情况下,追求产量、速度的势头仍然不减。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动力不足,产品结构、产业内部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不够明显,速度不快。甚至在短期行为、利益目标的驱动下,陷入了迷茫与徘徊之中。对投入比较大见效比较慢,建设周期比较长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动摇不定,甚至出现了一些倒退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小煤矿表现得尤为严重。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以及《若干意见》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并纳入政府的战略规划。科学控制原煤总产,使之限制在接续勘探、生态与生产承受能力之内,并留有一定的余地。要坚持不懈地走质量效益型、生态循环型、开放型的发展之路。甚至将绵延3000多公里的中俄边境、25个口岸城镇的地理优势和沿边经济带统筹考虑,开发国内外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发展两个循环,与企业循环、煤城循环,东部能源重化工经济区的区域循环紧密结合起来。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过去的规划指标体系基本是生产速度型的,现在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起码是没有相应的指标参数。编制“十一五”规划,应注意研究并切实解决。在国家煤炭设计院专家组的设计下,黑龙江省也提出由八项重要参数构成的目标体系,但是对产品结构、产业内部结构、产业结构的指标;生态环境的指标,如水、空气、植被、废弃物的开发处理的指标,都没有列入,这些参数指标都是生态循环经济的直接反映与体现,不可或缺。建议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能专门征询一下环保、电力、化工、建材以及冶金方面专家进行一次综合评估,并将之纳入作为规范标准提供给企业及煤炭城市参考,以统一口径,统一标准。也便于在执行中遵循和监督。规划既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体系。因此,对促进经济转轨、模式转化与煤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指导作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切实解决好。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大趋势,但是区域经济是有层次性的,国内大的区域已分为东、中、西北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称作四极。我们龙江老煤炭工业基地主要涵盖四煤城,也构成了一个龙江的能源重化工业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政策的红线又将我们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将四煤城与煤炭协会作为一个整体堪称“4A1”。为推进龙江东部区域煤炭经济的生态大循环和一体化的进程,我们很有必要建立一个长效协调机制,以龙江老煤炭工业基地论坛年会的形式,就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内的合作与发展、用好用足和用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等问题进行讨论,并对瓶颈制约、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竞争、超能力开采、小煤矿准入规模等予以研究。
思路决定出路,切磋达成共识。区域合作与发展,既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理念与文化,四煤城可通过论坛加强沟通与合作,在经济转轨、模式转换、城市转型的大背景下,重塑“四矿”新形象,打造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