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2日电 题:水稻种植 稻米加工 畜牧养殖 三业并举铺就江川农场富裕路
以前有套嗑,“穷万宝,富友谊,不穷不富二九一”。万宝,就是如今的江川农场。
那年头,叫万宝也好,改江川也罢,老天爷就是不开眼。松花江泄洪区那25.7万亩低洼地,十年九不收。真是“万宝”没有宝,“江川”也没米粮川。穷的只剩头上那顶贫困场的帽子,一戴整10年。
眼下,江川可变样了。水稻“纯”,大米“香”,生猪“肥”。2004年,全场人均纯挣1万块,发大了。
一
江川能有今天,是“星星跟着月亮走”,先借了“江川”大米的光。
早在70年代,江川就在松花江边种水稻。那水稻,江水灌溉有营养。那米饭,看着油汪汪,吃着喷喷香。一说“江川”大米,特有名。可惜当时只有5000亩,成不了大气候。
旱路不通走水道。自打1994年起,江川人就玩命的“旱改水”,一年增加3万亩。2000年,水稻干到21万亩,当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贫困场的帽子,撇了。2003年,水稻又扩到2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7%,成了水稻专业场。
啥叫水稻专业场?国家级万亩水稻原种繁育基地,弄出的稻种特纯。25万亩水稻一个种,清一色“空育131”。钢骨架大棚2500栋,水稻机械5000台,整地、育苗、插秧、收获一条龙。
江川人种稻,不插5月26日秧,9月15日就割晒。新米,提前上市半个月。水稻,每斤多卖5分钱。2队陈吉宾90亩水稻,提前割晒加工,亩效益710元。一个“早”字,为全场农户增收300万。
各站还有党员服务队,“110”一拨就到位。“四上一增”科技措施全用上,效益跟着蹭蹭长。2004年,水稻总产13.7万吨,利润超亿元,农户人均2万多。
二
江川人能算计,不卖水稻卖大米。2000年,搞起了深加工。一开始,老百姓不认识,水稻种得好好的,又起什么高调。
场领导看得远,帮助老百姓细算帐,优惠政策也跟上。在米业加工园区建厂,土地占用、电路架设、变压器购买安装费,一个子儿不用掏,每家还补贴1万元。这好事上哪找去,当年,9家稻米加工厂开了工。
扶上马送一程,农场帮着企业解难题。2000年,为稻米加工厂调拨原料17000吨。2003年,铁路运力紧张,场领导跑回车皮23个。技改资金有困难,农场帮助协调了110万。
农场还有个米业协会,专为稻米加工厂搞服务。全场实行品牌、包装、标志、质量、价格“五统一”,提高了市场占有率。米业协会还上西北、跑江南,帮助稻米加工厂引客源。江川大米成了“香饽饽”,被一台台大卡车运往全国各地。
现在,江川有25家民营稻米加工厂。日加工水稻1500吨,年加工10万吨以上,占到了水稻总产的80%。靠水稻加工,每年稻米加工厂获利500万元,全场农户兜里也多揣了460万。
三
江川人能琢磨,要把水稻“吃干榨净”。2001年7月,全场“富民强场,解放思想”大讨论,选中米糠养猪的来钱道。
农场又推波助澜,批贷款、建猪舍、搞防疫,招数一个接一个,楞把江川人给“忽悠”起来了。下岗职工卞志刚,2001年贷款800万,建起千头种猪场。在他影响下,那一年,全场新建猪舍2.1万平方米,生猪饲养总量“长”到10万头。
第11作业站队职工燕振山种水田150亩,还“贪心不足”,又和媳妇养了10头母猪,一年出栏肥猪200多头,种稻加养猪每年纯得8万块,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像燕振山这样“种百亩稻,养百头猪,走小康路”的职工,如今在江川还有200多户。
2003年,农场又出新彩,号召党员干部下班回家当“猪官”。这回大发了,全场作业站的36名党政一把手忽啦啦全盖起了猪舍。第7作业站站长李党生贷款400多万元,500多头母猪住进了近万平方米的“别墅”。第5作业站党支部书记于占国,靠养猪一年多闹9万块。
在党员干部带动下,2004年,全场生猪饲养总量突破22万头,出栏12万头,纯利2400万元。2005年,农场又将生猪饲养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360万建起了万头生猪育肥基地。到年底,全场饲养总量25万头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