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7日电 随着今年哈尔滨市蔬菜批发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哈市菜贩们多数都得到哈达蔬菜批发市场去上菜。由于这个批发市场距市区较远,菜贩只能放弃三轮车,几个人合伙租车去市场。25日晚,记者和七名菜贩挤上了一辆农用车,在冒雨上菜的过程中,记者亲身体验到了菜贩生活的艰辛。
七人合伙租车去上菜
20时许,天空中飘着零星的雨点,在道外区大方里街,记者穿着棉衣乘上了吴师傅开的农用车。这辆带有近2米高扣棚的农用车在大方里街上走走停停,陆续赶来的菜贩爬进了农用车后面的车厢里。自从改去“哈达”上菜后,为了降低成本,大家便一直这样一来合伙租车。
记者从和吴师傅聊天中得知,他从五常来哈市卖菜已经有九个年头了。以前他与在大方里卖菜的其他菜贩一样,每天凌晨骑着三轮车到位于道里区的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去上菜。可是从今年开始,那个批发市场愈发不景气,在离家较近的哈港蔬菜批发市场开业后,大家便纷纷到那里去上菜。今年5月份,哈达蔬菜市场落成,由于那里的蔬菜品种较多,价格也相对低廉,所以菜贩们又都到那里上菜了。由于离家较远,大家都雇用吴师傅的农用车装菜。时间长了,吴师傅自己也就不再贩菜了,干脆成了其他菜贩们的专职司机,每天按所拉蔬菜的重量收取车费。
当农用车行驶到学府路时,车外的雨越下越大,车厢里也越来越冷,记者不住地打着寒战。而其他菜贩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仍谈笑风生。坐在驾驶室后面的、来自巴彦的孙大姐望着窗外自豪地说,儿子没有辜负她的期望,今年考上了哈尔滨理工大学,自己起早贪黑没有白挨累。孙大姐的丈夫已经去逝六七年了,为了抚养孩子,几年前,她只身一人从巴彦来到哈市卖菜。她晚上上菜、早晨4点开始出早市、下午再到上坎街市场去卖菜。由于每天只能休息六七个小时,她瘦小的身子显得更加单薄了。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行程,农用车终于驶进了哈达批发市场。当记者跳下车时,坐在后车厢的菜贩们却犹豫起来,不想下车。因为他们怕第二天会下大雨菜就不好卖了。于是有人打电话了解天气情况,当得知没近几天有大雨后,他们才跳下车,各自在雨幕中挑选着中意的蔬菜。
深夜菜贩正忙时
虽然下着雨,千余平方米的露天批发市场上仍然停靠着百余辆货车和农用车。这里的蔬菜大多是地产菜,在数十盏灯的照明下,商贩们正在冒雨交易,几乎没有人打伞,菜贩们或穿着用大塑料袋改装的“雨披”,或头顶套着塑料袋“围巾”,都忙得不可开交。孙大姐脱下外衣披在头上,冲进了雨中,记者紧跟在她的身后在市场里转了起来。
孙大姐首先买了10公斤香菜和20公斤菠菜。付过钱后,孙大姐将两大袋菜放在原处请卖主帮助照看,又穿梭在市场里继续挑选。她走到一个批发大头菜的农用车前,相中了质优价廉的大头菜。她费力地爬上农用车,在车上边挑菜边往袋子里装。头上的外衣早已被雨水打透,几缕湿漉漉的头发紧紧地贴在孙大姐的脑门上。在称重量时,孙大姐咬着冻得发白的嘴唇,和卖菜的男子用木棍将一大袋子蔬菜吃力地抬了起来,个子矮小的她使劲地翘着脚……
一些专门给菜贩们运送蔬菜的倒菜工身穿马夹,推着板车在人群中穿行,他们脸上淌满了水珠,已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在上完菜后,孙大姐在市场里找了10多分钟,才领回来一名刚空闲下来的倒菜工,并将菜全部装上板车。
当孙大姐带着硕大的蔬菜袋子回到吴师傅开的农用车前时,车上已经装了近半车的蔬菜。吴师傅正在用笔在每件蔬菜的袋子写上菜主的名字后,并将蔬菜按次序整齐地码到车厢里。23时许,7位菜贩全部“归队”,而车厢里也摆满了各种蔬菜。
由于车厢内蔬菜太多,只挤进了四名菜贩,而在不足两平方米的驾驶室里,则挤进了包括记者在内的5个人。除了吴师傅外,大家在驾驶室里蜷缩着身子,边吸烟边谈论着:“豆角又涨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