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8日电 题:打一口井留一片绿
钻井要产生大量的油污泥浆。在那个贫油时代,每打一口井,可能就要污染一片土地。如今,铁人的后代们依靠科学的“绿色钻井”,不仅奉献了滚滚石油,还奉献出青青绿草。经过技术改良,如今的钻井做到了“油污不落地,泥浆长出草”。对资源的保护和重新利用,让“循环经济”在大庆油田展现了它的神奇。
钻井二公司1205钻井队是铁人王进喜当年的队伍。作为中国石油战线上的一面红旗,自1953年在玉门建队以来,1205钻井队转战南北,打下的油井数不胜数。可是,每次石油喷涌的喜悦背后,总有着一丝遗憾,那就是钻井的“副产品”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铁人的后代们向自己提出了一个挑战:打出万吨石油,不污染一寸土地!
钻井二公司1205钻井队率先推出了“绿色钻井”服务,不论井打到哪里,都坚持以HSE/OSH管理为标准,自觉做到“两不落、一保持”,即保证油污不落地、泥浆不落地,保持施工前后井场和驻地的原貌不改变。为此,钻井队提出了“走一处,净一处”的口号,在井场、驻地实行了袋装垃圾,受到了甲方的高度赞扬和好评。
仅仅是“绿色钻井”,石油工人们还不满足。钻井二公司组织力量,开始琢磨怎么处理废泥浆。
据统计,每打一口油井,就要产生300多立方米废泥浆。钻井二公司每年打井上千口,废泥浆要产出几十万立方米,量大可想而知。这些废泥浆重金属含量超标,碱性大,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钻井二公司工贸分公司开始请专家,引技术,通过上百次现场实验,终于对废钻井泥浆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刚开始时,处理后的泥浆对周边环境虽然不造成污染了,但是土质却像水泥一样硬,无法利用。石油工人们不甘心,又埋头钻研,进行技术调整,结果,土质变得松软了,达到国家二级土壤标准,竟然能长出草来了。
“石油工人一动脑,废泥浆上长出草”。废泥浆长草,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大庆油田实施“循环经济”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如今,钻井队打井到哪里,处理废钻井泥浆的工人就干到哪里,打一口井,就留下一片绿。每口井边遗留下来的泥浆池里,都长出了嫩绿的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