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父亲给他们灵性 母亲给他们支撑 软骨兄弟用音乐改变命运
2005-09-29 08:39:03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冬梅 李永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点击放大】
   哥哥王雪松在教授学生  
【点击放大】
   弟弟王雪峰在表演

  东北网哈尔滨9月29日电 近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来到哈尔滨举行了一场盛况空前的演出。震撼人心的“千手观音”,再次让观众们用心体验了激情的燃烧,而一个不及二胡高、手拄双拐的年轻人却用二胡将人们带进了《二泉映月》的凄凉境界,他拉琴的时候带着微笑,但听的人却在流泪。因为,他的琴声不仅告诉了人们太多的故事,还有一种生命的呼唤……

  他,就是20岁的王雪峰,一名身患软骨症的残疾青年,国家一级演员。很多人沉醉于他手指与琴弦间发出的天籁,却不知道,他曾是一名黑土地上长大的龙江娃,并且,在他的家乡海伦市还有一个身体比他更加脆弱的哥哥王雪松———海伦雪松电子琴培训中心的创始人,同样在用音乐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软骨症患者,又称玻璃人,发病率三十万分之一,患者骨骼极度脆弱。当灾难接连在同一个家庭复制,又在同一个家庭里被音乐的力量消散于无形时,惊叹之余,一个平凡而朴实的农村妇女走进了记者的视线,她,就是这对软骨兄弟的母亲王继华———一个不识五线谱,却用羸弱的臂膀接连将两个儿子抱进音乐殿堂的伟大母亲。

  罹患重症先天性软骨病的小哥俩雪松、雪峰在父亲的引领下走入音乐殿堂———音乐扶他们站起来

  1984年9月,在黑龙江省海伦市一个清贫的农家小院里,雪松出生了。可是没几天,母亲王继华突然发现儿子像个面人似的。医院的诊断仿佛一个晴天霹雳———雪松患有重症先天性软骨病。就在王继华痛苦不堪时,她却又发现自己意外地怀孕了。

  1985年10月,王继华生下了小儿子雪峰,而仅仅3年后,悲剧在雪峰身上再度上演。

  这对善良的夫妇万没想到,命运会如此残酷,可痛苦过后,生活还要继续。

  一天下班后,丈夫王枫突然取出了那把尘封已久的二胡,悠闲地拉上几只曲子。孰不知,这一拉,却从此为两个儿子开启了音乐殿堂的大门。雪松、雪峰兄弟俩突然安静下来,竖起耳朵倾听父亲手指与琴弦间发出的犹如天籁般的美妙声音。见孩子们喜欢乐器,王继华非常兴奋,她赶紧把丈夫的几件乐器拿出来,让两个孩子玩。两兄弟对乐器似乎天生就有缘,雪峰拿起父亲的那把旧二胡,而雪松却拿起了父亲的那个破旧的电子琴。小哥俩每天都乐此不疲地弹啊、拉啊,制造出许多“噪音”。此后,王枫无论白天多累,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教雪峰练二胡,教雪松弹电子琴。而哥俩似乎天生就是玩乐器的料,枯燥的练习过程,在他们看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由于病痛,他们坐的时间一长,就感到全身酸痛,只好躺一会再起来练,每天都要练五六个小时。渐渐地,他们的琴技大有长进……

  转眼,雪松、雪峰兄弟俩都到了上学的年龄。可是,王继华抱着两个孩子走了许多学校,没有一所学校肯收他们入学。于是,她请来老师,在家教两个儿子。就这样,丈夫每月赚来的400多元钱大都花在了儿子们的学习上。

  1997年6月,在黑龙江省举办的一次残疾人文艺汇演中,第一次检验小雪峰的实力。演出那天,王继华同丈夫一道带着两个

  儿子来到省城。临上台前,王雪峰略显紧张,王继华将儿子抱到了台上,并用力握了一下儿子的手。母亲宽厚、温暖的手传递给儿子一股力量。王雪峰抖动弓弦,一首欢快的二胡独奏《喜送公粮》倾泻而出……随着最后一个音符袅袅回荡,屏息静听的观众忽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儿子的演出获得了成功,王继华上台抱儿子下来时,禁不住喜极而泣。

  这次演出,雪峰获得了二等奖,全家人都深受鼓舞。1997年10月,王继华带着雪峰来到哈尔滨,拜著名二胡演奏家李阿平为师。

  王继华给儿子在哈尔滨租了个小屋,把他留在那里学琴。安顿好了小儿子,王继华又把心思扑在了大儿子雪松身上。尽管雪松也非常喜欢音乐,可他的病症更加严重,双下肢只有20多厘米长,根本无法托住琴身。为了帮助弟弟圆梦,雪松悄悄摆弄起父亲的修表工具,并很快有了自己的修表店,每月的500元收入中有300元寄给弟弟。

  看到这些,王继华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后来,王继华听说望奎县有个老师键盘器乐教得好,就每个星期抱大儿子上望奎县的老师家学习电子琴弹奏。下火车后,她舍不得坐汽车,抱着儿子要走30分钟的路,再爬上4楼才到老师家。两个小时后,还没有歇过乏来的王继华,就得抱上听完课的儿子往回返……回到家,她浑身上下已被汗水湿透。而心疼母亲的儿子,泪水也浸透了衣衫。

  父亲不在了,母亲柔弱的双肩成为他们前行的支柱———音乐殿堂他们闯出一片天

  1998年2月10日,积劳成疾的丈夫在上班的路上,突然栽倒在地,头部重重地撞

  在了路边的护栏上!王继华急匆匆地赶到医院时,一席白布已经盖住了丈夫瘦弱的身体……

  丈夫去世后,王继华和两个孩子的日子立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雪峰从母亲脸上露出的一丝愁容中,看出妈妈复杂的心境:“妈,我不去哈尔滨学琴了,我要和哥哥一块学修表,挣钱养活你。”

  最终王继华还是把雪峰送到哈尔滨继续学琴。可这回儿子说啥也不再用人照顾。说动母亲后,13岁的王雪峰独自一人留在了哈尔滨……

  为了供儿子学琴,王继华白天摆摊卖瓜子、香烟、打火机等,晚上就在家门口烤地瓜卖。每到月底,王继华便匆匆赶往哈尔滨,将赚到的钱交给儿子,再把儿子的被褥、衣衫洗干净。

  3年后,雪峰的二胡演奏技巧有了质的飞跃,顺利地通过了二胡9级评定。

  2001年8月26日,王雪峰作为残疾程度最重的选手,在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器乐类比赛中,凭着一曲《草原新牧民》,夺取了大赛仅设一个名额的一等奖。同年11月,王雪峰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选中。为了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艺术团破例允许王继华跟着儿子一同参加演出。王雪峰每次登台,都由母亲抱上抱下,跟随左右。由于王雪峰的二胡拉得凄婉动人,人们都称他为“冰雪琴师”。母亲的付出在大儿子身上同样得到了回报。经过勤学苦练,王雪松不但可以拄着双拐进行简单的行走,而且电子琴弹奏水准也达到了9级。

  先天性重症软骨症,是一种可怕的疾病。患上这种病,雪松和雪峰兄弟俩的身体无疑是极度脆弱的。然而,身高不及二胡的雪峰,演奏透着悲凉的《二泉映月》时,却始终面带微笑,雪峰说,是母亲的坚强感染了他,面对不幸,面对悲欢离合都要乐观应对,那才是真正的《二泉映月》;咬着牙关坐在电子琴旁,细心教授学生的雪松,脸上也在笑,他说,母亲身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陪伴他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他很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拖着脆弱之躯,在音乐的殿堂上闯出一片天地,兄弟俩的成长经历无疑更是一个奇迹!而在“脆弱”所创造的奇迹背后,我们感受更多的,则是一种特殊母爱所给予的勇气和力量……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