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央现直播祭孔庆祝活动 冰城文庙残旧破败无颜受邀
2005-10-01 05:50:3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徐朝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1日电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6周年,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祖国各地的庆祝活动,坐在电视机前,哈尔滨文庙的工作人员却流下了眼泪,尤其是看到长春孔庙前的祭祀活动,更是感到伤心。原来,哈尔滨文庙早在半个月前就接到了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南有香港孔庙、北有哈尔滨孔庙,东有上海孔庙、南有浙江孔庙”把祖国四个端点的孔庙穿起来同庆孔老夫子的诞辰。但是,由于哈尔滨文庙残破的现状,哈尔滨文庙的工作人员无颜接受这个邀请。

  9月29日,记者来到哈尔滨文庙,天空还飘着蒙蒙细雨,发黄的树叶在风中颤抖,整个古庙内难见游人。昔日宏伟高大的建筑,如今却已残缺不全。红色的柱子油漆成片脱落,黄色的屋檐瓦有的已不知踪迹,蓝色的彩绘图案已经模糊成一片,白色的汉白玉云龙已被腐蚀成黄色。东殿的屋顶杂草丛生,西殿的屋顶因为漏雨而用塑料布包起来,殿内陈设的物品也不得不移到其它房间,整个西殿大门紧锁,黄色的琉璃瓦大面积破损,有的十几米的一段难见一片黄瓦。

  封建社会祭祀孔子,修建孔庙是有严格的等级差别的。屋顶的颜色、房屋的规模都是要按级别定位的,黄色的屋顶、9开间的院落是皇家的庙宇才能拥有的规模。由于哈尔滨文庙建于1926年(民国十八年),这时清朝已经灭亡,皇帝已经退位,所以,哈尔滨文庙的建筑得以突破等级的限制,大胆使用了我国最尊贵的“黄琉璃瓦”和9开间的院落结构。哈尔滨文庙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余平方米,是我国仅次于山东“曲府”的第二大孔庙。

  文庙的修建,张学良将军功不可没。1898年,帝国主义把侵略的触角伸到哈尔滨,各种教堂开始大肆修建。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将军支持修建文庙,主张尊孔祭孔,借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抵制帝国主义列强的文化侵略。张学良将军号召中外各界有识之士为修建文庙募捐,共筹得银币73万余元而建成。

  哈尔滨文庙办公室陈主任满怀深情地告诉记者,这座文庙虽然只有70多年的历史,却饱经忧患沧桑。它刚落成不到两年,日本帝国主义就侵入了东北。日伪政府几乎每年都在此演出所谓的“祀孔”闹剧。解放后,这座文庙又先后被用做哈尔滨医专、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图书馆。所幸文化大革命期间,它被军队占用当仓库,红卫兵不敢入内,才逃过了那场浩劫。

  看着残破的庙宇,陈主任难过地告诉记者,文庙躲过了十年浩劫,却躲不过岁月变迁。1985年以后,文庙成为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每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几十万元,但是,这笔资金对于修缮文庙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一组10厘米长的琉璃瓦包括铜瓦、勾头、滴水等十多件,价格要在百元以上。国家拨款只能用在修补坏漏最严重的地方,而要把整个文庙彻底修缮一翻大约需要1400万元。这笔资金从何出?看着这珍贵的文庙一天天在“衰老”我们却无能为力,那种焦虑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据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李兴盛介绍,在哈尔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古建筑实在是太少了,哈尔滨文庙是其中优秀的代表,它是一组典型的仿清建筑群,全部采用木制结构,整个建筑没有一个铁钉,并且是按大祀祭孔仪式的规格设计建造的,而且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保存的比较完整。

  从这座建筑建造的历史背景来看,“弘扬民族文化,抵御外来文化”是张学良将军修建它的初衷,在哈尔滨被“洋文化”四面包围之下,文庙可谓是抵制殖民文化的中流砥柱,它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仅从这个层面上看它就比许多殖民文化下的建筑物更值得珍惜。

  李老师说,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根源,被世界所推崇。我们有这样一座中华民族文化代表的古庙,就要加倍珍惜,积极修缮,千万不要让它在我们的手中消失。

责任编辑:曹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