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0月11日电 题:“正在调查”到何时?
哈尔滨市一位车主套用他人车牌和伪造行车手续,被拦下时还自称是警察,企图逃避处罚,交管部门接到举报后赶到现场将人车扣留———这是媒体两个月前刊载的一则消息。这篇报道的最后一句是:“交管部门对此事正在调查中。”
“正在调查”很有必要,因为此人到底是什么身份,是怎样弄到假车牌和行车手续的?公众很想知道事实真相。然而两个月过去了,此事迟迟不见下文。
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却戛然而止。类似这样的新闻我们以前真见过不少。仅在某晚报的一个社会新闻版上,就有五篇是以“有关部门正在调查”为结束语的消息,过后大多杳无音讯。
那么,是情况很复杂致使调查仍没有结束呢?还是媒体记者虎头蛇尾、不负责任?应该说,这两种可能性都有。但根据笔者经验,更多的是属于第三种情况,那就是:人家(有关部门)根本就没想告诉你。
一位记者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儿。他在街头明察暗访数日,跟踪制售假证贩子,终于摸到违法团伙老巢并立即报告了有关部门,将其一网打尽。在黑窝点里,发现了大批已经制好的假证,其中有些竟然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订做的。有关部门收缴了这些假证件,并称将会认真调查,严肃处理。可是随后这位记者发现,他的这组连续报道继续不下去了,因为有关部门坚决不肯透露最终处理结果,还奉劝记者到此为止,不要再追问此事儿。
按说,对那些为一己之私购买假证的人就该依法制裁,特别是对其中的党员干部更要施以党纪政纪,以儆效尤。总而言之都不能轻易放过。那么,有关部门为何讳莫如深,不敢把处理结果摆到桌面上呢?难道有什么隐情不成?
有人说,不论是套用别人车牌的、还是买假证的,都是多少有些“背景”的人,出了事儿后,或动用关系、或花钱就能把事儿摆平……这些猜测大多无真凭实据,也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但是有关部门秘而不宣的做法,不但让人无法理解,也在无形中使事件变得更加复杂,也就难怪群众在社会上说三道四了。
有时,“正在调查”还成为有关部门搪塞媒体与公众的一句口头语,至于“调查”到何时,调查结果怎样,如果你非要不识趣地去追问,很可能就会碰一鼻子灰:跟你有什么关系?瞎操心!
人道是:公生明,廉生威。作为政府部门,如果动辄就敷衍公众,难免自毁形象。尤其是在讲求政务公开,办事透明的今天,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更应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一方面做到秉公办事,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还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与媒体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信息对称,努力去营造一个和谐、诚信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