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2日电 在哈尔滨、大庆等地参观,人们谈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正在黑土地上展现出无限的生机与巨大的活力。
从前哈飞生产一辆汽车,绝大部分零部件要靠外进,如今在当地就能解决了一半,这归功于以哈航集团为轴形成的巨大的汽车产业群。仅围着哈飞一家就有253家配套中小企业,年配套额36亿元;双城雀巢、娃哈哈、飞鹤乳业不断壮大,不但拉动了当地畜牧业,也引来了专门生产铁盒的投资者;宾西经济开发区内,有生产方便面的,有生产方便面外包装的,有肉牛加工生产线,也有搞生物制药的……你吃饱,我吃好,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彼此分工协作,互为依托,共同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凡是有产业集群的地方,就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在经济学上,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及相近一批数量的企业和相关机构为共享资源、降低成本而形成协作关系,彼此专业化分工,从而达到规模经济、互惠共赢的现代产业经济现象。它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有利于不断引领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的创新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也有人将之比喻为“结义经济”。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利用市场自发机制和政府有效引导,产业集群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形态各异、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成长。然而目前在我省,产业集群尚处于发育的初始阶段,许多地方的工业之所以发展缓慢,与企业之间配套不强,产业链过短,主业不强,缺乏特色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些地方虽然开辟了各种工业园区,但企业互相间的支撑力不够,拉动不强,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前些年,大庆市曾引进过一些不错的大项目,但经过几年市场历练后,存留下来的寥寥无几,主要就是因为企业缺少协作,动辄要到南方采购产品配件,致使成本增加,在市场没有竞争力。汲取这方面的教训,近两年大庆市改以产业招商,在营造企业“群”和产业“链”上下功夫,改过去的“耍单帮儿”,为“集团军”作战,很快就有了质的飞跃。哈尔滨市自打实施“龙头战略”以来,产业集群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汽车、机电、食品和医药四大支柱产业集群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简单的“扎堆”,并不意味着就是产业集群。要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实现产业升级,政府应该在继续优化投资环境的前提下,还应做大量的引导和扶持工作。首先,需要各级政府提高认识,着力去培育那些有实力的“样板”企业,采取定向招商、重点招商和产业招商等新的形式,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拉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朝阳产业;其次,要大力引导企业走品牌扩张之路,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品牌号召力与凝聚力;第三,政府出台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加快资源整合,加强规划设计,通过产业园区等载体引导资金流向,使优势生产要素不断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品牌聚拢,实现分类经营和专业化分工。
虽然只是初具雏形,但哈、大等地的实践已经证明,壮大产业集群,是振兴老工业基地、提高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一个必然选择。随着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强势启动,突出的区域优势将聚集起装备制造、石化、食品、医药等一大批特色产业项目,通过资源整合建立科学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通过一个个现代产业集群产生巨大的合力,拉动龙江经济快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