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31日电 也许是寂寞,也许期待可以找到更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哈尔滨很多时尚男女,都在找寻着自己渴望加入的“组织”。各种小集体应运而生,多半是以兴趣相投为主旨,目的是为了协调生活让其亦张亦弛。爱车族加入车友会、热爱户外运动的成了户外俱乐部的队友、喜欢运动的有各类运动俱乐部,“人以群分”已经细化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现在,在冰城有一帮年轻人成立了新的部落,他们给自己的部落起名“饭团”。哈尔滨人好吃,从满大街星罗棋布的饭店可见一斑,这群把“好吃精神”发扬光大的“饭团族”们,这群孜孜不倦寻觅美食的“饭友”们,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哈尔滨食文化中的一部分,目的不重要,“聚”在一起“乐”才是根本。
“饭团”团员都是年轻人
随着市民对餐馆消费的投入不断加大,一时间各种媒体开办的美食推介类内容丰富异常。其中,一个名叫“吃啥呀”的网站,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现在已成为冰城“饭团族”的老巢。这个以“吃”为主题的网站,不仅在网站上不断推荐哈尔滨最新潮、最时尚的餐馆场所、新近诞生的新奇特菜品,还有很多热心网友介绍深宅小巷中的鲜为人知的特色饮食。网友中的美食家,还会把新近发现的或心得体会不断贴在网站上,以供更多的人分享。
在网站一年多来的建设中,许多网友在不断的交换信息中成了要好的朋友。于是,有人就发起号召,让这些未曾谋面的网友们组织在一起去共品美食,互通有无。一来二去,悄然间队伍越来越大,就自动形成了一个“饭团”组织。
“饭团”族的主力成员大都是25岁到35岁之间的年轻人,现在经常参加组织活动的有二三十人,大多已参加工作、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从事的工作五花八门,有IT业人士、广告从业人员、设计师、媒体工作者、公务员、私企老板等。他们的活动方式大多是在网站发起征集帖子,相约去一个味道鲜美的饭店,以凑足一桌为准,少时六七个人,多时二十几人挤在一起开个“美食大会”,费用当然是AA制。
“饭团”的活动行踪不定。他们不去那些名气较大,耳熟能详的地方,而是选择那些名气不大,但确实有“真材实料”的地方。他们自诩“饭团”要做本埠美食的发现者和引路人,以把更多的美食从城市的角落中挖掘出来为己任。
一年多来,他们已经通过网站组织了几十次活动,不少“饭友”成了生活中的好友。
“好吃”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FB”是“饭团”们的暗语,就是“腐败”汉语拼音的缩写。只要有人喊声“FB”,“饭团”们就知道,晚上要有活动了。
饭友们的FB经历,每次对于他们来说都比较难忘。网友叫“涟漪微微”的王小姐,在一网站做企划工作。她的业余时间中,“饭团”中的FB活动占了很大比例。她告诉记者,饭友们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多乐趣。一次,“饭团”组织去了一家吃烤蚬子的地方。那是家刚开业的饭店,没有名气,但菜品真的很棒。他们拉着队伍成了饭店第一拨消费者,当时老板激动够呛,拉着他们合影留念。吃过饭的饭友们,回去还在网站交了“作业”,就是把这次FB活动中的经历感受,对菜品的评价发布到网站上,供同好者共享。没想到,不少网友看到“饭团”带回来的第一手信息,也慕名探访这家饭店,尝了都觉得不错。老板后来还打电话给“饭团”成员,表示要请他们吃饭。
王小姐告诉记者,与其他很多民间俱乐部一样,“饭团”的成员们也是因为爱好走到一起的。我们不怕别人笑话,对美食有爱好,其实是最基本的爱好。虽说,我们不如户外运动者健康,没有声乐爱好者艺术,但我们也敢于承认“好吃”就是我们最大的爱好。我们从寻找美食中找到乐趣,从FB活动中认识朋友。现在城市节奏这么紧张繁忙,能找到有共同爱好的人,一起做喜欢做的事这也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不管形式是什么样的,但我们都觉得乐在其中。
王小姐认为,“饭团族”的形象,不该是传统印象中“酒肉朋友”。在他们的FB活动中,一样可以看到一群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热爱城市、有爱心、肯奉献的年轻人。
“饭统”是灵魂人物
在一个“饭团”里,总要有一两名核心成员,成员们一般亲切地称他们为“饭统”。王小姐就经常充当“饭统”的角色。“饭统”是“饭团”的灵魂人物,要负责FB活动的组织者、联络员兼财务官。
要想组织一个“饭团”,内部气氛非常重要。“饭统”要具备较为资深的美食经验,善于发现新的美食场所,还要有很强的亲和力。不过,在“饭团”中,“饭统”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组织活动并管理每次活动的账目。一般活动的模式是,一个饭友偶尔发现了好吃的去处,就通知“饭统”,“饭统”再在网站上发帖定好时间、地点,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吹响“冲锋的号角”,意思就是“有美食,大家上”。
“饭团”内部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饭友们基本不带另一半出现。活动的费用是AA制,去远路的话,大家要平摊路费、油钱。
据王小姐说,“饭团”组织的精神就是“只要听到有好吃的,就绝不放过它”。哈尔滨的大街小巷里留下过“饭团”的背影,他们现在已经向周边县市发展了。
嘴刁是“饭团”的共性
“饭团”的成员们,个个都是以“嘴刁”、“讲究”著称的。饭友们进行活动时,对场所也就是饭店的要求特别高。他们倒不太在乎饭店的名气、装修、设施,而讲究的是菜品的色、香、味和菜品之外的特色与文化。那些在本埠已经红得发紫的知名餐饮企业,他们很少光顾,而为了找到一些小特色饭店不惜路途遥远。
饭友们最看重的是原味和地道,至高境界是“原汁原味”。他们大多非常支持本地菜系,认为外来的各地菜系,模仿品太重,而且到了哈尔滨不一定非常正宗。与其吃“不正宗”的外埠菜,还不如吃出本地菜品的精粹。更有甚者,高级饭友们,还会组织自己动手的FB活动。比如,在野外的烧烤、鱼池边的清水鱼汤,是不少老饭友们的拿手好戏。
一年多的经历,饭友组织的“饭团”也搞了几十次FB活动。不少饭友,都把参加“饭团”的活动当成自己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不少饭友在这里成为其他领域的好朋友,饭友们成了真实的朋友,在一起找到了无限的乐趣。有人说,“饭团”FB的次数越多,是不是美食就越少,以后可吃的东西也不多了。而饭团的成员们却不气馁,坚信美食无止境,“饭团”会越吃越香。现在,他们已经联合了不少异地饭友,把哈尔滨的美食介绍出去,也算对家乡作了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