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这儿有最美的生命印记: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张抗抗
2005-10-31 09:18:3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宁舒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定居北京的张抗抗。

(照片由张抗抗提供)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现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1966年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在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工作8年。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编剧专业。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从事写作以来,已发表短、中、长篇小说、散文共计400余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等;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等。近年创作的小说《情爱画廊》、《作女》均被改编成电视剧;作品中《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等等。

 

  东北网10月31日电  虽然定居北京多年,但是张抗抗每年都要回黑龙江一两次,而作为《黑龙江日报》的老朋友,她每次都会欣然接受记者的专访。这样频繁地采访一个人,记者有时也难免担心:会不会都写到了,再难有新东西?但很快发现,这样的担心实在多余,因为张抗抗是一个像水一样流动着的女人,富于变化且常变常新,所以每次见面,她都会带来新话题和新惊喜。但有一个话题是始终不变的,就是她对黑龙江的感情。

  张抗抗人生中最美好的15年是在黑龙江度过的———19岁离开故乡杭州,选择到北大荒农场下乡,在农场8年,27岁到哈尔滨,在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之后成为黑龙江省作协专业作家,直到33岁那年离开哈尔滨到北京定居。15年的生命印记,是无论多长的时间和多远的距离都冲刷不掉的。

  张抗抗说:“我对黑龙江的感情不是空的,而是实实在在地建立在具体的事物上———我喜欢黑土地的辽阔、壮丽、丰富,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在连队劳动的时候,原野上的小河、树林或草甸,还有天上飘过白得发亮的浓云,这些大自然所带给我的慰藉和欣喜。我也喜欢黑龙江的饮食,东北菜吃起来畅快又过瘾,看似大盘大碗,其实非常精细入味,无论是杀猪菜还是红肠,那种特别的味道在别处都是吃不到的。我更喜欢东北人的语言,幽默、俏皮、夸张,充满活力,随时即兴都可以创造发挥的,我认为是全中国盛产有趣‘语言’的重要地区之一。我也喜欢黑龙江人,他们热情、仗义、豪爽、爱讲笑话、不拘小节,见面自来熟,很容易成为朋友。当然,他们性格中也有负面的东西是需要改进的,譬如做事不认真、马马虎虎、爱讲大话、管理粗糙、工作效率低等等。”

  或许是多年受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影响,南北文化的交融在张抗抗身上表现得很明显。比如在相貌和气质上,她更接近于杭州人的温婉细腻和礼貌周到,但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她更像一个爽直而干脆的北方人,说起话来快人快语,有时候更是直言不讳。

  对于《黑龙江日报》,张抗抗也很有感情,她说:“我在北大荒下乡时,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那时候看《黑龙江日报》,省报啊,内心很有些敬畏。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的一篇小文在《黑龙江日报》发表,才觉得自己可以走近它。这些年,我与《黑龙江日报》的联系虽然时断时续,但缘分一直没有中断,应该说,省报抚育了我,支持了我的成长。这几年,我写了一些有关黑龙江的散文,都是在《黑龙江日报》上首发的,譬如前年写的‘重返黑土地’系列,去年的《初识明月岛》、《白色大鸟的故乡》等等,还有其他一些随笔,如《哈尔滨的俄罗斯情结》、《看圣火怎样点燃》、《戴口罩的城市》以及前不久发表的《金上京镜像》等等。”

  最近,张抗抗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聘请为东北虎代言人,为此她多次去江北的虎林园采访。她说:“我是属虎的,尤其热爱健硕的东北虎。这十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东北虎的命运,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自己做个称职的代言人,也为黑土地做些贡献。”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