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31日电 这几天,家住七台河市采煤沉陷区的王老汉像过年一样高兴,逢人就讲:“没多久我就要喜迁新居了。”在七台河,和王老汉一样,总共有9000多户居民不久将搬进新居,彻底告别破旧房屋。这样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主要得益于这个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群众的居住难、就医难等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和谐的氛围逐步形成。
煤炭资源枯竭了怎么办?七台河市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把原煤洗成精煤,把精煤炼成焦煤,大力发展煤化工、煤转电、煤转焦等,做活做强煤炭这篇大文章,形成了以煤为依托,精煤、焦炭、电、油、化工产品的产业链条。
七台河市发展中注重发挥资源优势、民营经济体制优势、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牢牢抓住招商引资上项目这个兴市立市之本,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一家濒临破产的选煤厂,被亿达信煤焦化能源有限公司买断后,上80万吨焦化项目,企业从此起死回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4年利润居全省工业企业第15位,纳税居第45名。2005年纳税额将达到1.3亿元。三年来,这个市共上各类项目1725个,完成投资69.8亿元。其中,仅焦化项目就投资20多亿元。
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同时,七台河市兼顾非煤产业的发展,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三大基地、做强九大产业集群”的构想。“三大基地”就是建设优质焦煤基地、优质焦炭基地、北药种植基地。“九大产业集群”就是电力产业、木制品产业、新型建材产业、煤化工产业、机械制造产业、食品加工产业、钢铁和铸造产业、旅游产业和教育文化产业集群。目前,以双叶家具为龙头的木制品产业群体已经形成。去年双叶公司实现销售额1.2亿元,上缴税金超千万元,围绕双叶家具上游产品加工的企业已经达到30多家,从业员工超过万人。
今年1至9月份,七台河市本地生产总值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2%,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0.66亿元,增长102.3%,国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现18.0亿元,地税和财政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全市经济呈现了“九大亮点”,创下了“七个历史新高”。
在经济实现加快发展的同时,七台河市坚持以人为本,下气力解决居住难、上学难、洗澡难、就医难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此为突破口,为群众办好“十项利民行动”,努力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
七台河缘煤而生,因煤而兴。沉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一直是“老大难”问题。截至2003年末,这个市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2亿多元用于沉陷区的改造和搬迁。去年,七台河市开始建设占地面积69.42公顷,工程总投资约6.4亿元的欣源小区。现在,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
为改变教育结构,提升教育层次和水平,今年,七台河职业学院正式成立,首批1000多名新生已经入学,这个市没有高等学府的历史从此成为过去。为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状况,三年来,这个市城建总投资30多亿元,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通过连年开展的城市整洁和绿化、净化、美化活动,形成了具有煤城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在城区已有的桃山公园、仙洞山公园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巨资修改了矿工广场和湖滨广场,为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休闲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在七台河市的偏远乡镇农村,农民洗澡难的问题如今基本得到了解决,农民们也能和城里人一样,舒舒服服地享受热水浴了。原来有着“土围子”之称的茄子河区,今年新建14家浴池,全区浴池达到30多家。
看病难问题一直是压在农民心中的巨石,不少农民谈病色变。今年,七台河市投资390多万元,改造全市乡镇卫生院8所,市直三家医院免费培训乡村医生70多人次,诊治病人300多人次。现在在各乡镇村屯,农民们小病不出家门就能治得利利索索,农民健康有了一定的保障。
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心齐、气顺、劲足、风正,如今的七台河市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