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说说乡村文化载体
2005-11-03 13:19:4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任永恒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3日电 乡村文化生活贫乏的参照,是相对于城市生活。城市有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广场群体活动、酒店娱乐等,而乡村大多以电视为主。如今的电视节目,包括几乎是全部的文化形式,从这点说,普通的人们对于观赏性的文化生活是没有陌生感的。能看到的都看到了,全国的乃至世界的。可人们不满足,仍在期盼像城里人那样生活,其中的原因是距离与参与性。

  笔者多次参加送文化下乡活动,每到一村,人们的热情程度,远远超过想象,除了老老实实地在台下看演出,他们对演职员的穿着、说话、走路也感兴趣,尤其幕后工作更觉新奇。主持人常说:“乡亲们好,我是某某,这回看到真人了。”笑声中,乡亲们获得极大的满足。距离拉近了就便于沟通,就有亲近感,直接对话,就体现参与性,观众就愉快。我们有个体会:电视永远代替不了舞台。

  那么,群体性的文化活动,参与性不更强吗?但乡村毕竟没有养成开展活动的习惯,这需要组织,需要时间来培养,需要有文化氛围的必要设施。

  该说二人转了。

  在乡村的文化载体中,除了电视,另一重要的文化形式是二人转演出。人们一直认为,二人转属于乡村是天经地义。原因在于演员是普通农民,使用语言是“乡嗑”。由于在乡村流行久远,一般曲调大家都能哼几句,而传统曲目的内容人们如数家珍。更重要的是若有台,则台上台下连成一片,没有台,炕头也能演,演员与观众吃在一张桌,睡在一铺炕。

  乡村文化建设,若想绕过对二人转的利用和改造是不可行的,二人转已经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令人头疼的是“滚地包子”的二人转演出有些黄,插科打诨总在裤腰带上下,这无疑是对文化的一种破坏。一般意义上的观众没有责任去区分高雅与低俗,好玩与刺激也成为一种文化审美取向。从文明进步上说,这是可怕的。总这样下去,会培养一部分人沉迷于低级趣味,没有了追求进步的力量。

  我们要利用“二人转”这个载体,因为她确实受到基层观众的喜爱,在广大的乡村有着不可替代的市场和影响力,但在演出中毫无约束的肆无忌惮也是不行的。文化生活毕竟要进步,要向更高层次发展,那么加强管理与改造则势在必行。

  管理和改造二人转与其它艺术形式有些不同,要考虑到二人转形成环境的特殊性,不能伤到二人转的本体。对二人转艺人加强培养有所规范,对剧目的低俗部分有所节制,加强演出的艺术质量,提高二人转本身的艺术魅力,用基本功代替哗众取宠,这样二人转的演出就会在乡村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