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7日电 据央视报道,飞行员在仪表盘上所能看到的飞行数据,就是通过传感器来实现的。国产传感器的问世,结束了我国国产飞机传感设备全靠进口的历史。这项高科技产品就诞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曼街3号。这项打破国外技术限制的发明,让哈尔滨市一曼街3号在传感器领域一举成名。可就在6年前,却很少有人知道一曼街3号。
中国电子集团第49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于洪峰向记者这样描述他第一天报到上班时的情景:“下了火车是早晨7点半,找了一上午也没找着。中午吃饭的时候问饭店服务员,服务员说,对面有个一曼街3号,好像是个单位,你去问一问。我到这儿一问,才找到我们第49研究所。”那时所里的20多个研究小组每年都有40多篇学术论文产生,但成果大都变不成产品,科学家的正常工资也只能领到70%。”
“在这种情况下,不改不行了,在改革的过程中,第一个就是涉及到人们的观念问题,就是市场意识。”第49研究所所长范茂军这样说。
1999年,周边的老百姓惊奇地发现,神秘的一曼街3号楼顶上树起了一块中英文牌子“中国电子科技”。而此时,一曼街3号的内部也正在发生着一场以机制创新为核心的变革。“市场部”就是在那次改革中诞生的一个新部门。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刘成利,是一曼街3号聘请的第一位非传感领域的大学生。他们推销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哈飞飞机上所用的传感器。由于技术禁运,哈飞对这个传感设备梦寐以求,当场拍板给研究所1000万的订单。但有一个条件,研究所必须在6个月内拿出成品。技术要变成产品,需要一个过程,为了缩短这个过程,一曼街3号诞生另外一个新部门———研究中心,就是将20个课题组合并成一个研究中心,大家一起上。6个月之后,第一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成功地安装在了哈飞的飞机上。
据范茂军所长介绍,以前每年开发的产品,很难有一项两项转化成市场需要的产品。现在,他们每年承担的几十项研发任务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产品都能转化成市场应用产品,尤其在汽车领域,有很多传感器已经得到了应用。
据了解,黑龙江科技人力资源排在全国第7位,但科技创新能力却排在全国第13位。为加快这些院所和他们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步伐,黑龙江正着手建立更多的生产力促进及成果转化中心。黑龙江有科研院所100多家,一年来,全省自主知识产权申请量已超过60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