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9日电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对哈尔滨市重点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进行调查时发现,有35%的教师心理健康有问题。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陈力教授说,教师的不健康心理有的表现为情绪异常,有的是人格缺陷,有的属于适应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如此不佳让人震惊。新华网河南频道援引河南日报消息称,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把学生当成“替罪羔羊”,阻碍学生自身成长,导致各种施暴行为发生,影响教学质量,甚至会引发社会危险因素。因此,“教师心理危机”应是教育安全的巨大隐患,有必要将“35%的教师心理不健康者”列入“问题教师”行列,开出“诊治药方”。
第一,“社会宽容药方”。这些年,受市场经济冲击,教育界已经不再是一方净土,个别教师的道德不良、“禽兽教师”、“无良教师”败坏了教师形象;教育乱收费、高额学费等现象的屡见不鲜,让教师成为替罪羊。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外在内在的沉重审视让教师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和社会压力。
其实,作为教育制度的执行者,教师在上述事件中尽管有责任,但更重要的责任还是教育管理和教育产业化。因此,整个社会应该给予教师职业道德感和敬业感的认可,想想他们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和无奈,因为一点小错误或失误就一味地施压,夸大负面效应,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只会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埋没教师的爱心和付出,加重教师的精神疲劳。
第二,“赏识管理药方”。现在的教师真的不好当,教育对象的复杂化、社会化,传统的教育管理手段很难奏效,而学校又要求教师绝对不能体罚、责骂学生,现实操作很是苦恼。而教育管理者多不会顾及这些,他们只会念上级文件,实施冷冰冰的企业管理方式。特别是在应试重压下,学校只强调老师的业务水平、专业成长和教育能力水平,而对于教师的精神追求、教育理念、精神发展和教育快乐很少关心,对教师的精神压力、人格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不愿顾及。校长只知道强力训导,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缺乏必要的因势利导、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关怀。这种管理的“一刀切”对企业而言,可能会立竿见影,可对于教师而言,却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他们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敬业精神,他们只是在进行“职业完成”,而不是在进行“事业升华”,心灵备受压抑,心理问题怎会不出现?
据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用工制度如何灵活、失业率在经济周期的低谷期如何高,中小学教师的就业机会不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已得到法律保护。赋予教师一份为人师表的尊严,可以激发他们高尚、敬业、充满爱心的职业道德。因此,学校校长也应该多一些“赏识管理”,要多从帮助、赏识的角度理解教师,多一些宽松弹性的“赏识管理”,而不是只会批评。
当社会、学校为老师营造出了人性化的宽松环境,教师的心理疾病肯定会得到较大改观,才能用愉悦的精神姿态投入工作,让教育效果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