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2日电 边疆地区,基层单位,发展事业,求贤若渴。然而论条件,论待遇,吸引人才很难。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怎么办?建自己的名牌大学,培养有用人才,报效三江父老。佳木斯大学揽起了这个“瓷器活”。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百折不挠的佳大人,培养出了一批批“学得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四得型”人才。
抽样调查显示:今日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伊春、七台河等大三江地区的医药、教育、工业、经贸等战线及党政群部门,半数以上专业骨干和管理人员,大都出自佳木斯大学。
敢为人先创佳绩
边陲高校,没有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精神,难成大气。
合校之初,杂草丛生,家底空空,设备简陋,楼宇破旧。合校经费一分没有,还身背4000万元外债,连校党委书记都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全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仅为2200万元;固定资产总值1.2亿元;办学层次低,专科专业占58%,8000多名学生四成是专科学生;省级重点学科仅有2个,硕士点仅有医学9个,周边环境极差。
破大家,没有吓倒佳大人,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图强斗志。边疆建设急需人才,立足边疆,服务地方,大有可为。没有奖金,没有津贴,教职工收入全省高校最低。条件虽苦,可佳大人认准了发展的硬道理,克服重重困难,束紧腰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事业上。
跨越发展的十年规划率先出笼,一个个超常规举措步步跟进。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引资兴建学生公寓;率先成立省内第一所中外联合办学学院,开展联合办学;率先建立了教学督导队伍。实施校园建设规划,建设花园式大学;为提高生源质量,面向全国30个省市招生;实施人才战略发展规划,有力地提升了师资队伍水平。大手笔建设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课程、重点实验室,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强壮了自己的“筋骨”。
正是凭借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依靠准确的办学定位,佳木斯大学让人刮目相看。
如今,省市共建的佳木斯大学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高楼林立,硕士点增至21个,拥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和固定资产总值是合校时的6倍多,一座占地面积149万平方米大学城闪亮登场。25109名研究生、留学生、本科生等每天在现代化教室、图书馆读书,在体育场馆运动,在音乐厅观看演出。
目前,佳木斯大学已成为省内高校中拥有学科门类最多的省属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双加”培养出适用人才
吴高林,国家级优秀百名导游员之一,佳大毕业生。
说起自己成功路,吴高林首先感谢母校创新的教学方法———语言加方向。
高林是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94级俄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他十分喜欢旅游专业,于是选修了旅游课程。毕业后,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语言交际能力,旅游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技能,使他在实际导游工作中如鱼得水,很快脱颖而出。
像吴高林这样,虽然外语专业毕业,但从事非外语专业或外语与其他专业并用职业的优秀学生,在佳大外国语学院不胜枚举。
在外国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增设非外语的专业方向课程,方向课课程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开设并适时调整,使学生在掌握外国语言的同时,也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能力。“语言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多年实践,成效卓著,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几近100%%。这一模式也为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及办学模式提供了一份颇具参考价值的范例。
为增强就业竞争力,佳木斯大学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3个专业,允许优秀学生在主修以外辅修某一专业攻读第二学位,或在校期间考取一些社会急需专业的执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可获得双学位或“学历资格证书”。
“语言方向”、“专业证书”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又有独特专长,所以一毕业就被“抢购”一空。
量体裁衣订制人才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学科综合性优势,佳木斯大学新开办了26个本科专业。医学专业与信息电子技术专业相结合开办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口腔医学专业与材料工程、生物学、美术学专业相结合开办了口腔修复工艺学专业。学前教育、医药营销、物流、仓储等专业毕业生都事先被用人单位预定。
采取拓宽实习基地范围、校企联姻、联合办学等方式,培养适用型人才。化学与药学院建立了哈药集团、黑龙江江世药业、大连奥森制药厂、大连弘丰制药厂、齐齐哈尔药检所、大庆药检所、大庆油田总院等24个比较稳定的符合专业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并根据市场不断调节专业,先后开设了药物制剂、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中药学、医药营销、食品工程等专业方向课;充实了GAP、GLP、GCP、GMP、GSP等药品管理的规范。创建以来,已培养药学人才2601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20多年达到100%。
面对全国物流行业兴起,佳木斯大学与上海佳吉快运等公司合作,新开设了物流专业,毕业生直接到全国大的物流公司工作,使该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与乌苏里江药业合作,组建成立乌苏里江佳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佳大为其提供乳腺康等一批既有科技含量又有很高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和人才支持,使该公司成为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第一批重点建设单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让佳大毕业生成为人才市场的宠儿。2004年,佳木斯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1.4%。
省委副书记刘东辉去年到佳大检查指导工作时说,佳木斯大学走了一条靠改革加快发展的道路;走了一条靠开拓加快发展的道路;走了一条依靠新机制加快发展的道路,这些经验可供全省高校借鉴。
“基础厚,能力强,肯吃苦,能创新。”用人单位对佳大毕业生赞许有加。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王总经理这样评价:“我感到佳大的教学比较注重实践,学科设置适合企业需要,毕业生很好用。”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吕允岐评价道:“我公司近年来聘用贵校的毕业生,学用结合好,适应工作较快,创新能力较强,目前绝大部分人已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七台河市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李景霞评价道:“佳大以其独特的教学管理方式以及重德、重教的办学理念,使毕业生在我市各行业,特别是教育界发挥了重大作用。”
培养“四得”人才,佳木斯大学根植黑土,枝繁叶茂。
“四得”人才培养,让佳木斯大学毕业生享誉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