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6日电 日前,齐齐哈尔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这是该校再次获此殊荣。
这个学校始终以创建“十无校园”和双“十、百、千创名牌”等活动为载体,全面开展“五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将文明单位创建与学校的发展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适应市场需要,全力做好“建一流学校、创名牌专业、育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这篇大文章。
他们把建设一支师德好、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符合“四有”要求的教师队伍,作为文明单位创建的根本来抓,在教师中开展了师德教育活动,文明科室、文明教师和文明教师标兵创评活动,实施了“支柱工程”、“形象工程”、“楷模工程”,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发挥教师为人师表作用。学校全面实施了“师训工程”、“名师工程”等教师培训计划,结成师徒对子48个,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大奖赛、教案评比展览、专业教师技能竞赛等教学活动。2004年,学校选派6名教师参加全市职业中学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有4人获特等奖,2人获一等奖。近几年,该校学生在高考中升本科率占全市同类学校的76.8%,参加全国、省、市专业比赛的老师均获一、二等奖。现在,学校已形成一支有25名省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为榜样,6名市师德标兵、市劳动模范为楷模,43名省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为领衔,75名市骨干教师为中坚,100%文明教工为支撑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中级技术人才和劳动者。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中,他们坚持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全面育人为核心,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他们在发挥学校育人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加强基地建设,在校外建立德育实践基地,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军、警、学共建共育委员会;聘请派出所所长担任法制教育副校长,形成了学校、社会内外共育的教育网络;调动家长积极性,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召开家长教育子女的经验交流会,不断改进家长的教育方法;坚持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严格训练为手段,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礼仪教育和法制教育,为校园筑起一道“护栏”。他们制定了德育工作实施细则,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确定了不同的德育工作目标;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文明学生和文明班级已分别达到98%和95%。在组织创建活动中,他们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四比四看”、“五讲五做”活动,以“讲文明、树正气、强素质”为主题的中学生公民道德实践系列活动,创建“十无校园”和双“十、百、千创名牌”活动,“加快发展与青年责任”主题读书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校带给学生的理念是:虽然没有高学历,但人人要有高素质、高技能,人人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学校被市委确定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试点学校和市禁毒教育骨干学校,涌现出全国“三好学生”6名,省“三好学生”63名,省优秀学生干部45名。学生专业技能强,整体素质过硬,毕业生非常受社会欢迎。毕业生参加专业技能定级考核,达标率为100%。学校在国家、省、市各项专业技能竞赛中频频获奖: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蒙妮坦杯”美容美发大赛获第三名;参加全省职高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竞赛获个人第一名和团体冠军;美术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获一等奖,有10名学生被选入钓鱼台国宾馆,有200余名学生东渡日本研修服装,毕业生遍布齐市各行各业及省内外大中城市,一次性就业率达96%。
他们始终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和学校的发展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争创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标志性职业学校这一目标,实施改革发展与科学管理工程。2003年8月,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原职教中心、一职、技工学校三校合并,组建了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团)。三校合并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增强了办学实力,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中职与高职教育沟通衔接、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相互配套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在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后,他们抢抓机遇,积极提供人才服务,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争取到三个国家级培训和实训基地项目。2004年9月,学校被国务院扶贫办定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示范基地”,全国只有10个,东北三省仅此一家,目前已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农民工1000余人;在全国首先开创了招收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二年制“宏志班”的先河,让没钱念书的贫困地区农民子女有书念,当年招生400人。
他们还组织开展了百名党员下企业活动,深入调查了解社会需求,瞄准人才市场,重新设置专业,近年来新增设了数控、机加、铆焊、车工、钳工、电工、铣工、化工工艺、印刷、中医保健与服务等专业,他们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采取订单招生方式,与全国百余个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办学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