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百年古镜引出“李大药丸子大院”
2005-11-21 05:41:4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高虹 邹呈娣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1月21日电 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北五道街上有一座住着80多户居民的老大院,在这座大院里有一面高约2米、宽约1.5米的百年古镜,成为这座大院的镇院之宝,古镜的主人是一位被称为“李大药丸子”的草药商人,这座大院因此被人们称作“李大药丸子大院”。

  19日,记者在“李大药丸子大院”见到了这面百年古镜,这个高近2米、宽约1.5米的古镜挂在一间卧室的墙上,长方形的紫檀色木框将明亮的镜片包围,显得古香古色。据古镜现在的主人李军介绍,这面古镜是90多年前,他太爷“李大药丸子”建成大院后特意定做的。

  小时候,李军听他奶奶讲,这么大的镜子在当年十分罕见。镜子店的伙计送镜子来大院时,附近很多的居民都来看,并由此知道这面大镜子的主人李老板是个开药铺的,一传十、十传百的便将这座大院叫做“李大药丸子大院”。

  据李军介绍,“李大药丸子”生于河北省昌黎县,其真实姓名早已不为人知。年少时,“李大药丸子”便刻苦学习中医医术,十几岁带着沈阳定下的娃娃亲老婆闯关东,在东北地区开药铺,并统一命名“福寿堂大药房”。

  1900年前后,当“李大药丸子”携妻来到傅家甸(今道外区)后,在最繁华的正阳大街(今靖宇街)与北五道街交叉口,距“世一堂”不远的地方开了一家药房。药房一开张,生意就很红火。见生意好做,“李大药丸子”决定将家安置在这里,于是就在道外北五道街选地皮为自己盖起了一座私宅大院,那面古镜就是大院建成时定做的。设计大院时,“李大药丸子”把一栋二层楼作为了公共大食堂,临北五道街一侧的四层小楼二层以下住的是伙计和散客,二层以上则是李家自己居住,楼内设有防火及排水设施。不久,“李大药丸子”把药房交到儿子李品清(李军的爷爷)的手中经营。“李大药丸子”就开始在自己精心设计的大院中享受天伦之乐,一直到了晚年,“李大药丸子”才回到沈阳度过晚年。

  在文革时期,“李大药丸子”一家被定名为资本家,从那以后,再没有人敢光顾大院,生怕沾上“剥削者”的光儿。原本亲朋好友相聚的热闹场景也随之消失,直系亲戚也很少来往,那时,李军的父亲李滨太和母亲最初被下放到吉林省靖宇县朝阳镇,最后到了五常市人民医院,这一去就近30年,大院中只剩下李军和奶奶黄云彩两人,也就在那时“李大药丸子”大院中的许多名贵古董毁于一旦,只有那面藏在角落里的镜子留了下来,但是家人谁也不敢再把这面镜子拿出来。说起奶奶黄云彩,李军介绍,文革期间,老人每天都要打扫院子、厕所。

  1978年开始落实政策后,“李大药丸子”一家被平了反。李军记得,一天,奶奶召唤他将尘封多年的古镜挂起来,老人一边擦镜子一边说,终于能盼到一家团聚了。可颠沛流离的李家人相互间已经失去了联系,接下来的日子依旧是黄云彩带着李军住在大院生活。1985年,88岁的黄云彩离开了这个世界。也将埋藏在心中的“李大药丸子”一家的故事带走了,留给李军的只有打下深深烙印的奶奶乐观的笑脸。

  住在“李大药丸子”大院中的李军生活是清贫的,但他又是乐观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每每看到那面镜子总会想起那些和奶奶一起生活的片段,就像回到了当年酸甜苦辣的岁月……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