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1日电 题:正确判断形势科学谋划发展
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科学谋划“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依据和前提。学习、贯彻和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地分析、判断形势,从黑龙江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大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正确分析、判断国际形势,发挥产业、地域优势,使我省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积聚区,成为与俄罗斯进行战略资源、经贸和科技合作的重要合作区。从国际环境看,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某些领域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使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科技领先的巨大压力。我们要趋利避害,一方面发挥资源丰富、生产要素充裕、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等比较优势,大力招商引资,特别是要引入世界500强等战略投资者,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引进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高起点改造传统产业,重振装备制造业雄风。特别是要围绕六大基地建设,加强产业链配套建设,形成整体优势,发挥集群效应,尽快把我省发展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积聚区。抓住我国与俄罗斯政治关系良好、外贸规模扩大、两国中央政府鼓励和支持地方间加强合作的机遇,发挥地缘、人文等优势,积极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要充分发挥我省对俄大通道和桥头堡的作用,与南方发达地区及港澳联手开拓俄罗斯市场,扩大机电、轻工以及农产品等出口,在抢占远东市场的同时,积极向俄腹地市场延伸。实现由单纯边境贸易向开拓俄罗斯腹地市场、融入贸易主渠道转变。充分发挥我省已建立的一城、“两园”、“五个中心”的作用,与俄罗斯开展多领域的科技合作,积极引进一批我省老工业基地改造急需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如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进一步加强与俄的合作。每年重点跟踪100个以上科技项目,其中10%以上当年实现产业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石油引进、森林采伐、矿产开发等方面与俄罗斯进行战略资源合作,在境外建立能源、原材料基地。鼓励和支持有关大企业到俄投资开发,采取直接投资、收购、兼并俄方资源开发企业等方式,参与开发合作。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推进对俄合作战略升级,提高经济外向度。
正确分析、判断国内形势,紧紧抓住“黄金机遇期”,把我省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区域。从国内的发展形势看,各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区域协调一体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也使我省产业集聚和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抓紧用好、用足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政策,加快发展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森工六大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必须抓住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的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进一步巩固商品粮基地大省的地位;必须利用好与辽宁、吉林产业关联度高、优势互补性强的有利条件,开展好区域合作。与辽、吉并肩携手,发展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全国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正确分析、判断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形势,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自我加压。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效应,在“十一五”时期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能否实现振兴的目标,关键在这五年。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必须以高于全国的平均速度向前发展,能搞多快就搞多快。目前,国家虽然继续实行宏观调控,要降低发展速度,但我省与全国存在着四个反差。一是投资规模小、增速低;二是贷款总量小,增速慢;三是能源、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充足;四是经济增长速度长期滞后。因此,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中央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实现快发展。
正确分析、判断转型时期的社会形势,突出以人为本,使“十一五”时期成为构建和谐龙江的重要奠基时期。要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安全为重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努力实现下岗职工、待业青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大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力度,妥善解决欠发职工工资、集资款、医药费等问题。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障制度,积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和最低保障制度,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养老难等社会问题,让老百姓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果实。
正确分析、判断资源、环境形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十一五”时期成为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推进时期。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在“十一五”时期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要从我省实际出发,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做好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这篇大文章。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省建设。要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