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2日电 不久前,宁安市破获了一起持枪杀人案,犯罪嫌疑人李某在上山打猎时因问路遭拒就枪杀无辜村民,当地警方动用大量人力于案发第三天将其捕获。而据办案民警介绍,这起血案完全可以立即得到侦破。因为案发在李某上山途中和狩猎期间,一些认识他的村民与扛着猎枪的他相遇,甚至还和他说过话。但民警在当天走访调查时,几乎都是一问三不知;即使见过他的人,也都谎称不认识李某。一个村民解嘲说:“案发当天,除了警察,村里人差不多都猜到是李某干的这起案子,就是没人敢捅破这层薄纸。”
警方搜捕杀人疑犯,是为了替民除害,保一方平安,为何村民不配合却选择了缄默?这则新闻,让人在震惊之余心中又备感沉重。如果凶手在作案后迅速出逃,将会带来怎样的恶果?这群体性的缄默,暴露的绝不仅仅是当前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的现状,更向我们发出了危险的警示。
警示一,人民公安与人民群众关系正变得疏远。我们不论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实现群防群治,一直是我们做好公安工作的最大优势和基本思路。“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特别在当前乡村治安环境日益复杂,公安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的新形势下,走群众路线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群众的支持配合,就会两眼一抹黑儿,工作举步维艰。然而近年来,由于一部分民警对人民群众感情不深,缺乏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习惯于高高在上,不能积极深入发动群众。即使一些基层派出所的警力也很少能下到村屯开展工作。在个别地方,甚至屡屡出现警察违法办案,打击上访群众,为搞“创收”扰民的现象,伤害了村民感情,拉远了警民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群众头脑中产生抵触情绪不配合警方工作,出了事儿躲在一旁看热闹,也就不足为怪了。
警示二,治安联防工作需要亟待改进。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支持参与度呈现明显降低趋势,其中既有对群众态度的因素,也有工作方式方法的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等价交换成为普遍原则,人们的个体意识逐步增强,促使人们在协助公安工作时对个人得失和所冒风险的考虑越来越多,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应予以体谅。如果我们无视这些变化,仍以旧的模式、老的办法去做群众工作,就很难打动群众。因此必须更新思路,改进工作方法,选择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比如,在加强普法宣传工作,增强群众自觉性的同时,强化对见义勇为和举报者的奖励与保护措施,必要时可仿照反贪部门,采取匿名举报密码领奖的方式,以有效激励和保护群众参与治安工作的积极性。这些务实之举,总比那些单纯的思想发动要有效得多。
警示三,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凸显空白点。几年来,许多村民都曾多次看见李某扛枪上山打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公安机关举报他私藏枪支的问题,使得李某长期私藏枪支,最终导致这起惨案的发生。如果说普通群众觉悟不高,顾虑太多,尚有情可原,但那些村干部、党员为何也视而不见呢?这种情况带有一定普遍性。在一些乡村,基层党员干部更多地在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方面却软弱涣散,缺乏应有的正义感和责任心,应该引起上级党政部门的重视。安居,才能乐业。良好的治安环境是农村经济社会取得发展的有力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乡村领导和综合治理部门必须提高认识,纳入发展规划,明确领导责任,切实把加强群防群治作为维护农村稳定的一条重要措施,常抓不懈。
凶犯已经落网,反思却不应停止。群众与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时就像隔着一层若隐若现的“薄纸”,而要想捅破这层“薄纸”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有关方面能够真正地煞下心来,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打牢群众基础;反之,如果不思改进,自我感觉良好,或是仍一味地埋怨老百姓素质差、觉悟低,那么,类似“除了警察,大伙全知道”这尴尬一幕难免会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