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1月25日电 题:龙江人豪爽性情该扬弃什么
近两年,东北人出了名,这似乎与东北味的小品和具有东北风情的故事片有关,豪爽粗犷的东北人性格一度是我们的骄傲,但不知不觉中,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变成粗俗浅薄的代名词,那么,东北人的豪爽有错吗?在我省着力塑造黑龙江人形象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东北人豪爽侠义的性格。
核心观点:豪爽是黑龙江人较为普遍的性格,豪爽是黑土地上人们相互交结,同生共存的精神纽带和识别善恶的道德尺度,提高东北人的精神素质和文化品位,必须摒弃粗俗和浅薄,但却不能削足适履,否定豪爽。
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刘邦厚
我在蜀地和朋友相聚,席间一位胖乎乎的司机趁酒兴,为我背诵东北“诗人”的作品:“啊!长江啊,真他妈长啊!黄河啊,真他妈黄啊……”我打断了他说:“黑龙江啊,真他妈黑啊!”一阵哄笑之后,我感到了隐隐的酸楚,朋友忙解释:“东北人实在可爱、豪爽得很啊!我们蛮喜欢的哟……”
豪爽,确实是东北人,尤其是黑龙江人较为普遍的性格,他既有别于京津世家那种眼观八方、耳听六路、唇舌缠绕、口若悬河的“早知道”,又不同于粤沪之人那种精于计算、不失毫厘、泾渭分明、轻声鸟语的“鬼机灵”。
二百年间,从儒家思想发祥地走出来的非血亲非宗族的齐鲁农民,面对一把能攥出油的黑土地和无际的森林草原,支起了小小的“马架子”、窝棚的那时起,便有了从传统道德中挣脱出来的那份自由。他们可以蔑视封建的“仁、礼”,却极度崇尚“义”,推行“义”,以“义”交结,以“义”为群,形成了以“义”为纽带,不同姓氏不同宗族的群体。他们可以聚众造反,又能够揭起“义勇”的旗帜,抵御外来侵略者。
现在人们所以能够接受和喜爱东北人从历史文化脉络中形成的精神气质和地域性格,恰好表明东北人的豪爽性格具有人类的共通性,人们在欣赏之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不可否认,东北在历史上有崇武乏文之风,较之中原文化比较落后,在近三百年急剧的社会大变革中,有生吞活剥域外文明的失衡之状,东北人在传承了豪爽之风的同时,常露出捉襟见肘之处,但这不是黑土文化的主流。东北人本来具有的开放意识和吸纳精神,决定他们在经历了一段“生吞活剥”现代文明之后,已经学会了“细嚼慢咽”人类文明的精华。
提高东北人的精神素质和文化品位,必须摒弃粗俗和浅薄,但却不能削足适履,否定豪爽。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东北人的豪爽之中可谓一朵永远绽放的美丽芬芳的鲜花。
核心观点:黑龙江人的性格和生存方式均来自于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见面就是兄弟,上炕就是一家人”不分你我,讲的是义气、豪爽、好客。对黑龙江人这种普遍性格,人们是赞美和怀恋的,但黑龙江人性格中既有魅力又有弱点。在市场经济年代,是到了该反思我们自己的时候了,应及时弥补性格中的不足,并把魅力发扬光大。
我省著名剧作家、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利民
黑龙江人的性格和生存方式来自于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我们喜欢吃大盆菜,是因为这里寒冷,若是在南方用小碟上菜,没等端上来就凉了;我们耕种粗糙,是因为土地辽阔,插根扁担都能出芽,不像南方一家子人守着两亩地;我们豪爽、义气、好客,是因为黑龙江是片流人的土地,从鲁、豫、冀、皖跑马占荒的汉子,到大清国的流放囚徒,都是不得志的天涯沦落人,不分你我讲的是义气、豪爽、好客。老实说,对黑龙江这种普遍性格,我是赞美和怀恋的。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我们经历了精神狂欢的年代,政治异化的年代,又闯进了重商主义的市场经济年代,作为地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没有及时调整,发扬光大,而变异成了傻、大、粗,说得多做的少了,我常在小酒馆里,听到喝多酒的人大叫,“这事儿哥们包了好使”其实这个世界的事儿,谁能包了,谁能那么好使?
多年前,我根据贾宏图先生的报告文学改编了一部电影《今晨,雨加雪》,摄影师是南方人,他在合同上斤斤计较,一分钱不让,但合同签完后,他工作非常出色。而另一位北方演员,却在酒桌上夸下海口:哥们,为了艺术钱多钱少无所谓结果戏拍了一半,跑了。气得制片人大叫,以后少用东北人。
我常细想,北大荒的二十万官兵,百万知青,大庆石油会战出了铁人王进喜,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我爷爷和父亲那一辈,没有创新意识,没有顽强的毅力,别说是创业呀,就是活都活不下来。
而现在怎么了?也许有更深层次的东西,但无论如何,我们该反思自己,反思我们黑龙江人性格中的魅力和弱点。因为现在,已不再是流人时代,东北已成为现代移民的城市,东北人应在保持为人豪爽的同时,更多一些诚信与严谨,在做事时再细致一些,精心一些,这样会更受人尊重。
核心观点:利用东北人性格中的优势,塑造崭新的黑龙江人形象是我们目前紧要问题,在保持“粗犷豪爽”的宏观把握能力的基础上,要对不同的文化有所吸收,把“注重细节”加进去,注重自身的“修炼”。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采薇
关于黑龙江人的粗犷豪爽性格成因有许多论述,比如“地理环境说”、“种族历史说”,还有“匪论”、“侠论”等说,这些都是时代的变种。与以个人主义理性主义价值观为底色的斤斤计较、算计等性格特征相比较,粗犷豪爽曾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主流文化的追捧。
现在,回到当下,也就是回到利益的审视中,这种性格,能够为我们的地域文化带来什么呢?从粗犷豪爽中发展出来的是,黑龙江人宏观控制能力很强,宏大的思维方式依然影响着我们,使我们能够操纵大场面大制作,很容易与“横向联系”、“南联北开”、“联合攻关”等综合性的大事一拍即合。在艺术上,能够与大地相呼应,生产出气势磅礴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文艺作品来。例如,作家迟子建,她对底层生命的执着的叙写,以及她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悲悯胸怀,使她的小说每每生出风云激荡的宏大色彩。画家张少华,对黑龙江山水的描摹,以焦墨创作而形成的浑然大气、神秘莫测的绘画风格。当然,在某些人身上还存在着此类性格缺陷,极易产生好大喜功、浮夸、不注重细节的问题。
性格与地域联系在一起,就带着强烈的文化基因烙印。离开了地域也就谈不上性格特质。在“全球化”背景中,特别需要保持地域特色,如果性格变了,基因变了,我们是否还会创造出代表地域风格的作品,原创力不能丢失。21世纪是一个注重形象的世纪。人们每每提及到“接轨”意味着我们要与许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相处。我们的圈子变得复杂而又目力可及了。所以,在保持“粗犷豪爽”的宏观把握能力的基础上,要对不同的文化有所吸收,把“注重细节”加进去。有着对现实事物的求实作风,注重“修炼”,以期达到既保持独特的风格又深谙与外部世界和谐相处之道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