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恐慌情绪考验政府
2005-11-25 17:30:53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现在,受到污染的松花江水正在通过哈尔滨市,而城区市民却出奇地平静,与两天前的“水恐慌”大不相同。

  一天之内出台两份内容不一的通告

  11月21日中午,哈尔滨的通讯系统可能处于历史上最繁忙的时期之一。一个消息不胫而走。大家互相提醒: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已经污染了松花江,被污染的水将很快到达哈尔滨市,请储备充足的安全用水。

  一时间,人们纷纷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或到商店买水,或回家接水。于是,商店出现矿泉水“抢购”风潮,满大街都是扛着大箱小箱矿泉水的人。无论是瓶装水,还是桶装水,被抢购一空。

  就在此时,人们从媒体上看到了哈尔滨市政府发出的第一份通告,称“管网设施检修停水4天”,可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个通告。“政府内部传达说是水污染,老百姓能相信吗?”抢购风还在继续。矿泉水没了,人们就继续抢购饮料、食品、牛奶等。

  当天晚些时候,哈尔滨市又发出第二份通告,证实了人们的传言。公告称:“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事故。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水体未发生异常,但预测近期有可能受到上游来水的污染……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区供水管网临时停止供水。”

  “要把真实情况告诉群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1日上午,哈尔滨供排水集团、市环保局等部门在向市政府领导汇报此情况时,正是因为担心“恐慌”发生,所以,市领导决定,以“检修管网设施”为由发布停水公告。

  这份公告一再被市民“误解”,他们抱怨政府没有说明真相。但是一位干部解释说:“如果直接发布水污染信息,需要向上层层报告,可能通告发出的时间就会更迟。”

  哈尔滨市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上午会议结束后,他们立即向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主要领导同志指示,要把真实情况告诉群众!并向中央报告。温家宝总理指示环保等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监测,提供准确信息。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份通告很快发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恐慌”情绪。很多老百姓还把这份通告称之为“安民告示”。许多人认为,把事实真相及时告诉市民,同时也把注意事项以及政府正在采取和即将采取的措施公之于众,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到政府有信心、有能力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一名年轻人在因特网上为哈尔滨市政府的做法叫好。他说:“我是一个平头百姓,我的家人和亲人在哈尔滨。我最关心的是,哈尔滨市政府敢于下定决心停水,这就是对老百姓的生命负责!这种勇气难能可贵!”

  传言有地震,加剧了“恐慌”情绪

  与此同时,在社会上和因特网上一直有哈尔滨市近期将发生地震的传言。此说法被广大市民竞相传播,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市民们开始采购食物储藏,有人甚至带帐篷到户外过夜。

  黑龙江省地震局的电话就一直响个不停。市民纷纷打电话询问哈尔滨市近期是否会发生地震,该省地震局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一一解释:哈尔滨市近期不会发生地震!黑龙江省地震局发言人刘丹明确表示,发生地震的说法是谣传,黑龙江省发生六级以上地震、哈尔滨市发生五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非常小。

  但是,人们仍然把与地震有可能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某某单位要进行防震演练了;中小学校放假了;地震自救知识宣传等等。甚至人们还把地震传说得有鼻子有眼:今天晚上几时几分地震,震级多少多少,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也安然无恙。

  即使这样,哈尔滨市还是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人们大量向外“出逃”,一时间,机票、火车票骤然紧俏起来。

  对于地震的传言是从哪里开始散播的,目前还尚不可知。刘丹分析说,这可能和“7·25林甸地震”后黑龙江省加大对地震知识的宣传力度和加快各市(地)地震台、网建设有关,也可能是人们对省内加大防震减灾工作的一种误解。当然,也不排除和个别专家、学者发表的个人观点有关。

  在23日下午举行的松花江水体污染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黑龙江省政府领导指出,地震纯属子虚乌有。

  24日晚8时,哈尔滨手机用户收到如下信息:“哈尔滨地震局公告:根据黑龙江省地震局对最近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判断,我市不会发生地震。”

  应急机制确保渡过“水危机”

  11月18日和21日,黑龙江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在接到水利部松辽委通报情况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松花江水体监测系统。成立了以张左己省长为组长的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对松花江沿岸市县,尤其是重点城市哈尔滨的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统一指挥和部署。

  至22日下午,由于超市饮用水货源得到了补充而使一度出现的“恐慌”得到缓解。23日上午,商场里的抢购现象已趋于平静。

责任编辑:强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