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
2005-11-28 13:56:3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俊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1月28日电 题: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为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发展经济、不断增加物质财富,是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建议》以“必须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指导思想,综合考虑我国现在经济状况和未来五年发展的趋势和条件,把“十一五”经济发展指标确定为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实现这个目标,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将跃上一个新台阶,会为后十年的发展,即全面实现建设较为富裕的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是人类赖以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基础。如果我们没有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大好局面。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的社会全面进步。经济不发展天下不会太平,社会不和谐也不可能长治久安。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物质的快速增长,其他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建议》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成为最引人瞩目的重要问题。

  二、改变粗放经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议》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提出,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需要,又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问题,缓解资源环境制约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争取优势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也使国人自豪。但我们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大量投入和消耗大量资源取得的,其单位投入产出比并不合理。这种高投入、粗放型、高增长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已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据资料统计,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现实,使这种高消耗、低产出的增长方式难以长期维持下去,可持续发展无法得到保证,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对此,《建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的具体要求。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转变,是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中心环节

  《建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础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对今后较长时间内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

  科学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强大力量。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间竞争力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重要产业支柱。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我国目前的许多产业部门中,低附加值产业还有很大比重,许多高新产业的核心技术还不掌握在我们手里,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量取胜,缺少技术和价格优势。目前,我国已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也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作出的又一个重要判断,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明确的政策导向,也是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