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怎能拿谣言当卖点?
2005-11-29 09:43:2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陈宝林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1月29日电 题:怎能拿谣言当卖点?

  这些天里,哈尔滨市在面临严重水危机考验的同时,关于地震的各种传言也在大街小巷风行,折磨着几百万市民的神经。为了以正视听,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次发布公告,要求大家不信谣,不传谣,使民心渐渐趋于稳定。然而在此期间,一些商家的举动却让人遗憾。在一家房产公司新推出的一期新广告上,就用大号的黑字赫然写着两个字:抗震!显得分外刺眼。

  一个建筑的性能特点有很多,为什么单单突出了“抗震”?而且是在这样一个敏感时期?其实,开发商如此过分强调抗震性,用意昭然。那就是:眼下“地震”这两个字最能刺激社会的神经,最能捕捉百姓的眼球,因而起到加深印象、扩大影响、推销自我的作用。

  以有关地震的不实传言为卖点,从表面上看,这家企业做得似乎很聪明,达到了自己的意图,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策划;不过,不知他们想过没有,自己这么做,向百姓传递了怎样的一种信息,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老百姓心里肯定会犯嘀咕:政府再三说不可能有危险,要大家安心生活,可广告为何还会这么说?是不是暗示着什么?这种暧昧的态度,让人们刚刚冷静的情绪又会重新波动起来,于是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出的澄清事实的努力效果自然也就打了折扣,从而助长了一种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滋生。

  在这件事上,暴露了当前个别企业经营者公德意识淡漠和社会责任心严重缺失,说是火上浇油,一点都不为过。而且从这个广告中,人们还隐约看到了一种幸灾乐祸的阴暗心理:地震有好处,不管传言还是事实,只要我们能把产品卖出去赚大钱就行!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媒体曾经报道过的一些“奇闻”:某地有人不幸落水,附近的一些小贩闻讯赶来,手拿救生圈与正在水中挣扎的人侃价;一人在高楼上欲轻生跳楼,楼下许多路人仰望,有人便在人群里推销望远镜……可谓异曲同工,都是乘人之危、唯利是图的极端自私自利的表现。

  钱不是一天赚的,也不是什么钱都可以赚的。商家追逐利润本无可厚非,但绝不能失去底线。特别是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更不能忘记肩负的道义责任。因为一个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是大家共同的福祉。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维护和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尽一份力,这也是积极健康的企业经营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反之,如果总想去投机取巧,恶意炒作,混水摸鱼,也许短时间内会得到些好处,但长远来说,却是害人害己。因为不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不会与一个没有责任感、缺乏诚信度的企业合作。从这一点来讲,地产商借地震谣言炒作,看似得了一个大便宜,实际上却是一种毁自己的名声,砸自己的牌子的自杀式做法。坑人害己,即使有关部门无法进行干预,也应承受良知的谴责。

  疾风知劲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不仅考验着每一名市民的素质,也考验着商家的道德品质。危难之时,需要大家携起手来,戮力同心,共渡难关。在哈尔滨市停水的这些日子里,我们看到有些经营者借机抬高水价,甚至制假售劣,大发不义之财,但更多的商家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风范。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有的捐物,有的出资,献爱心,送真情,大力支持政府工作,救助弱势群体,为确保经济社会秩序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南岗海城社区就出现感人一幕:榆林镇农民张传久从前在海城社区摆摊卖水果时,曾得到过居委会的帮助,这次他听说社区也停了水,就自己用车拉了两吨半水,辗转送到社区来,让居民们喜出望外。

  做人要厚道,做生意更不能见利忘义。在一个小商贩的境界面前,不知那些董事长、总经理们及“企划高参们”能否做到坦然无愧?社会给予了我们什么?我们又给予了社会什么?这些问题,无论是站在公德的角度,还是从企业长远的利益出发,都值得好好思量。

责任编辑:朱丹钰